东南亚初创企业困境:资本市场亟待区域整合
2022年,东南亚领先的房地产科技公司PropertyGuru通过与一家SPAC合并,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期待。然而,2024年初,公司的股价一度下跌约60%,被私募股权公司EQT以11亿美元的估值收购,这一数字低于其两年前上市时的16亿美元估值。
PropertyGuru的经历揭示了东南亚独角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巨大挑战。尽管这些企业在本地市场表现出色,但国际投资者并不总是欣赏这种“本地成功”。东南亚公司也缺乏在本地区上市的有效选择,导致它们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资本市场。
为何东南亚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
美国深厚的资本池对希望上市的东南亚公司极具吸引力,然而,许多在美上市的东南亚公司在IPO之后表现不佳。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东南亚公司中,股价中值下跌达80%,在这种低迷的市值和缺乏投资者兴趣的环境下,进一步融资几乎变得不可能。
PropertyGuru尽管在东南亚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却未能充分利用美国市场所承诺的广阔资本机会。美国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大型且熟悉的公司,小型的外国股票难以获得关注。
这种现象反映了东南亚资本市场的深层次问题:交易量过低。东南亚六大主要交易所(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的日均总交易量仅为50亿美元,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日交易量则高达2000亿美元。不同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差异,也让东南亚公司难以在各自国内资本市场之间获得融资机会。
东南亚资本市场的出路何在?
东南亚需要一个真正的区域资本市场,使企业能够从多个国内资本池中筹集资金,同时让各国的投资者能轻松交易在其他国家上市的证券。去年,泰国证券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启动的互通机制——允许投资者通过存托凭证访问两地市场的证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东南亚拥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之一,这些资本应被引导至区域性的投资池中,助力本地公司在本地区上市并发展壮大。由深入了解东南亚市场的管理者来管理这些资金,将为该地区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资本的部署方式也至关重要。被动的资本分配或指数化投资并不能为小型但成长中的公司释放价值。相反,应将资本分配给那些具有明确投资东南亚使命的活跃资产管理者,他们最能够识别新的投资机会,并花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企业的未来前景。
他山之石:印度与瑞典的经验
印度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印度国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70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约为165亿美元,超过东南亚六大交易所的总和。通过系统性投资计划(SIP),印度鼓励个人将部分工资定期投入共同基金。这不仅为公司提供了成长所需的资本,还使国内储蓄进入股票市场。根据AMFI的数据,SIP对共同基金的资金流入从2021年2月的1亿美元激增至2023年12月的2.35亿美元。
瑞典的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也成为了欧洲的榜样。得益于零售投资者和瑞典养老基金的持续投资,过去十年该交易所主指数上涨了85%,表现远超欧洲斯托克600指数的49%增长和伦敦富时100指数的17%增幅。
印度和瑞典的经验教训很简单:流动性催生更多流动性。区域性投资不仅将吸引全球资本流入,还将为东南亚构建更稳健的资本梯级。
监管机构的助力
监管机构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为东南亚公司上市提供差异化税率,降低投资者进入区域市场的门槛,并促进获取关于东南亚公司研究的途径。
东南亚的增长和创新潜力毋庸置疑,但该地区仍在为确保充足的本土资本流动以维持这一势头而挣扎。零售投资者不应依赖美国市场来投资最好的东南亚独角兽。
通过利用区域储蓄,东南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自给自足、具备韧性的融资环境,保障该地区未来独角兽的成长。支持该地区的初创企业和创新公司,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确保东南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必要举措。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