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張曉君:國別法律人才培養的協同性
張曉君:法學博士、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國際法學科負責人,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秘書長,西南政法大學海外利益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專家庫專家,司法部全國千名涉外律師人才庫律師,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重慶市巴渝學者。
正文概览
编者按
12月11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高端論壇暨《法學教育研究》第五届專題研討會在西北政法大學召開。我校國際法學院院長張曉君受邀參會,就《國別法律人才培養的協同性問題》做綫上專題發言。本文系根據張曉君教授發言整理。
一、現狀:國別法律人才培養存在認識誤區
當前,我國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以下誤區:第一,在培養內容方面,對國際法的學習多一些,對國別法的學習少一些;第二,在國別法學習方面,對英美等發達國家法律的學習多一些,對發展中國家法律的學習少一些;第三,在語言方面,更加注重英語的學習,對非通用語種的學習及其與法律的結合不够重視。前述現象進一步導致國別法律人才在數量及質量上均存在不足之處。現階段打著“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旗號的實踐比較多,各種方案也是層出不窮,但是大部分高校對于國別法律人才的培養薄弱甚至缺位,遠不能滿足當前我國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人才需求。
二、問題:國別法律人才培養過程中協同性的缺失
國別法律人才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現階段高校的培養模式在這些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課程設置方面更側重國際層面的制度講授,國別法課程缺位;培養目標比較單一,更多聚焦于發達國家法律的學習,忽視對發展中國家法律的學習;除此之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也進一步制約了學生投身對象國法律實務之中。
國別法律人才培養過程中協同性的缺失是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和一般的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國別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是封閉的、單一的。國別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是一種多主體、多領域、多維度的協同培養,而“協同”則體現在相關國別法課程、教學團隊、實踐環境等各個方面,需要高校與海內外實務部門在相關領域展開合作。
三、解决:構建國別法律人才“雙協同”培養機制
如何解决協同性缺失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國別法律人才的協同培養機制。如何構建幷强化這個機制,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高校—實務部門、國內—海外的“雙協同”。“雙協同”在內容上又可以落實到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及人才培養全過程協同等各個方面。
第一,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國別法和實務性需求爲導向,與海外合作單位協同制定細緻、科學的課程安排,彌補教學過程中國別法課程的缺位。第二,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可與海外高校及實務部門合作,協同打造一支適應國別法與非通用語種特色教學的專門師資團隊,鼓勵國內師資與對象國的高校、企業以及社會法律組織之間建立長期交流訪學關係,同時邀請對象國高校教師或法律工作者到國內高校兼職任教。第三,在理論與實踐教學方面,可通過與對象國律所、企業以及法律部門共建法律實踐基地,同時充分利用信息互聯網手段實現中外協同創新培養機制的新高度。第四,人才培養的“協同”應當是全過程的協同,階段性的人才培養難以解决問題,應當考慮對人才培養如何進行統籌規劃的問題。可以通過設置實驗班的方式確定哪些學生群體需要按照國別法律人才的模式進行培養,在最初的培養方案設計方面就要考慮到協同性的問題。高校—實務部門、國內—海外的這種協同不應當僅僅體現在短期的海外實習、交流方面,應當將協同貫穿到學生國別法學習的全過程,在課程設置、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等各個階段實現與海內外合作單位的協同培養。
四、探索:“雙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西政實踐
從2016年開始,西南政法大學依托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每年開設一個“一帶一路”法治人才培養實驗班,著力培養“具有中國立場、國際視野、通曉中國法與東盟法律、掌握一門非通用語言”的“雙語雙法”國別法律人才。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參照具體國別開設“小語種+英語+國別法+中國法”的特色課程體系。目前已開設的四個法治人才培養實驗班分別爲泰語方向、越南語方向、柬埔寨語方向、緬甸語方向,在讀學生共120人,采用“2+1+1”的培養方案,即實驗班學生通過前2年的法學核心課程與語言學習、考核後,第3年赴東盟高校進行非通用語與和國別法學習和生活體驗。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著力打造了一支國際化、高學歷、梯隊合理的“專業課+東盟小語種”師資團隊,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泰國語、柬埔寨語、緬甸語、越南語等東盟國家非通用語種,幷與海外高校教師、實務專家協同開展非通用語種以及東盟國家、英美國家等國別法教學。
在協同理論與實踐教學方面,學校協同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條法司連續十年主辦“全國WTO英文模擬法庭競賽”,鼓勵學生參與實訓項目,協同金杜等深耕涉外法律服務領域的知名律師事務所開展“訓賽”項目,通過“雙協同”平臺爲學生提供參與法學專業性競賽的機會,截至目前學生在“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貿仲杯”國際投資仲裁賽等5項國家級法學競賽中屢獲大獎。與海外合作單位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學校目前已累計派出40余名學生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的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實習。
除此之外,學校創設幷成功舉辦兩届“中國—東盟法學院院長論壇”,數十餘所國內外高校代表參與幷聯合發布《共建中國—東盟法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共同體的倡議》,幷將在本月18號舉辦第三届“論壇”,希望通過互動交流機制的搭建來實現與東盟國家在課程、師資等方面的共享,探索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合作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國別法律人才培養的協同性。
目前,學校已經與15所海外高校、8所海外律所、3個東盟國家司法機構建立了廣泛合作,進行了六年的實踐與探索,初步構建了課程、師資、教學等方面多主體、多領域、多維度的協同培養機制,但仍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如在學時學制方面,單從本科階段進行國別法律人才的培養是遠遠不够的,應當進一步考慮國別法律人才培養在本碩階段的銜接問題。除此之外,學校將進一步强化學生在海外的實習實踐,深化與海外合作單位的協同合作,將國別法律人才的培養提升到國家戰略需要的高度進行統籌規劃,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國家及企業的人才需求。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