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發佈《2023年亞洲基礎設施融資報告》,強調“自然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近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期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發佈年度旗艦研究報告——《2023年亞洲基礎設施融資報告》(《報告》)。《報告》指出,自然是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形式,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
在氣候變化加速、碳捕集重要性日益凸顯和全球生物多樣性持續退化的背景下,“自然基礎設施”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將自然視為基礎設施的基本形式為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投資提供了一種變革性的嶄新視角。
亞投行行長兼董事會主席金立群表示, 理解和承認自然對人類的價值,是人類與自然和解的重要一步。我們的目標需要聚焦在將“自然基礎設施”這一概念轉化為一種有影響力的資產類別,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和監督。
將自然視為基礎設施意味著要減輕人類發展對自然的影響,這包括制定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對自然資產進行直接投資,以維持關鍵的類基礎設施式服務,引導更多資金流向對自然的投資。
“多邊開發銀行需要共同努力縮小融資缺口,選擇更有利於自然的發展道路,扭轉生物多樣性退化的趨勢。” 亞投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裏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表示,“‘對自然無害’的投資和‘對自然有利’的投資都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深入地研究如何充分發揮自然的潛力。這意味著我們要開拓新的融資管道,部署新的融資工具,並動用我們的號召力撬動更多私營資本。”
將自然納入投資範疇是亞投行的業務優先方向之一,《報告》所宣導理念與亞投行現有的銀行戰略相輔相成。在2023年9月召開的亞投行第八屆理事會年會期間,亞投行發佈了首個《氣候行動計畫》,闡述了實施氣候融資的四項關鍵原則,展現了亞投行為支持成員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承諾。在《氣候行動計畫》中,亞投行表示將重點關注既能減緩氣候變化、提高氣候韌性和氣候適應能力,又能為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協同效益的解決方案。將自然視為基礎設施並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基礎設施設計,將有助於提高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能力。
建立在對大量數據和案例研究的分析之上,該《報告》指出了利用自然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的發展機遇。該報告以“理解自然價值的必要性這一基本認識”為基礎,探討了自然如何能夠提供類基礎設施式的服務,以及各國和各行業的經濟如何依賴於自然,進而建議了如何使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變得更加綠色,以及如何就恢復自然風貌進行投資。
《報告》列舉了如何通過更優的設計減輕灰色基礎設施的影響,為人們建設更環保的基礎設施提供幫助。《報告》特別介紹了中國、印尼和孟加拉如何採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恢復和保護自然風貌。例如,研究發現,中國北方地區的植樹造林活動有利於緩解南方地區的沙塵狀況,同時又不會損害農業生產力;印尼的紅樹林種植活動減少了潮汐洪水造成的災害損失;孟加拉的濕地為該國主要的初級產業和人民的生計提供了重要支撐。
將自然、人類、生命和生計置於氣候行動的核心,是COP28的重要主題。亞投行和COP28主席國正在聯合調動氣候投資急需資金,加快清潔能源投資,以期彌補亞洲和其他地區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巨大資金缺口。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