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資本市場十大新聞
A股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 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三年行動方案落地
2022年11月22日,隨著鼎泰高科、矩陣股份在深交所上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正式突破5000家。截至12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5067家。5000家上市公司中,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超過2500家,占比超五成,資本市場日益成為“硬科技”、“三創四新”、專精特新“小巨人”的聚集地。
A股突破5000家上市公司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的舉措繼續推進。2022年11月,證監會發佈《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將從出口端、融資端和入口端三方面入手,提升上市公司群體與國民經濟的匹配性,力爭到2025年,上市公司結構更加優化,市場生態顯著改善,監管體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體品質邁上新的臺階。同時,監管層精准打擊“空殼僵屍”和“害群之馬”公司,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加速形成。據統計,2022年,A股有46家公司退市,其中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數量創A股年度退市歷史新高。
田軒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市公司是我國落實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推動“雙迴圈”發展戰略的主力軍,更為我國所有市場主體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同時,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主角,是連接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的橋樑,上市公司發展品質的提升將有力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2022年11月22日,A股存量上市公司數量正式突破5000家,中國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雙重助力下,迎來了而立之年後的新里程碑。從首批“老八股”上市到股權分置改革再到註冊制改革,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資本市場不僅實現了量的加速增長,更完成了質的結構性跨越。尤其是過去兩年,自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的意見》以來,我國加大了對上市公司市場競爭形態、內部管理結構、風險管控等方面的治理力度,上市公司發展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新發展階段,作為向實體經濟輸血的重要系統,以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為途徑,實現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目標的更高品質擴容,成為A股邁進“5000+”時代後的核心使命。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一輪方案的核心將是“提質”。
在此背景下,證監會制定了《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在優化制度規則體系、公司治理、完善資訊披露制度、上市公司整體結構、推動上市公司穩健發展、健全打擊重大違法長效機制、加快上市公司監管轉型、加強協作聯動等8個方面制定了翔實的落實舉措。
當前,上市公司品質已得到明顯改善。放眼未來,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需要進入精細推進、精准發力的新階段。新一輪上市公司“提質”方案的推出,將提高上市公司品質擺在突出位置,從多方面形成政策“組合拳”,共同發力,將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優化結構、提升自身治理水準、提升發展業績,促進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上市公司品質提升將為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供更加便利的市場環境,更好地實現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促進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真正實現資本市場發展造福經濟、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高品質要義。
A股IPO融資額再創新高 資本市場發揮功能更好服務高品質發展
2022年,A股市場首次公開發行(IPO)融資額再創新高。Wind資料顯示,按照上市日期口徑計,截至2022年12月30日,2022年A股共計425家企業成功IPO,首發募集資金合計5869.66億元。雖然IPO家數較2021年有所減少,但融資額實現了8%的正增長。從全球看,2022年A股市場IPO融資規模居首,是全球新股發行最大的市場。
從各大板塊看,實施註冊制的科創板和創業板成為A股IPO市場的主力。按數量計算,截至12月30日,2022年科創板和創業板IPO數量分別為123家、148家,合計占比63%。按融資額計算,科創板首發募集資金總額合計2520.44億元,同比增長24.22%;創業板首發募集資金總額合計1796.36億元,同比增長21.78%;兩者合計占A股IPO總融資額的73%,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及新興產業的支持。與此同時,北京證券交易所也實現了穩健發展,2022年,共計83家企業在北交所IPO,募資金額合計165.58億元;北交所上市公司家數在2022年實現翻倍。
王擎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剛剛過去的2022年,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形勢,一系列穩定經濟增長的舉措相繼出臺。作為資源配置的樞紐平臺,資本市場在穩增長、引導市場預期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監管部門還發佈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支援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加快恢復發展的通知,從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實施延期展期政策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A股IPO融資額再創新高,正是資本市場功能發揮、加大支援實體經濟力度的具體體現。
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重要管道。經過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市場規模躍居世界第二,市場結構大幅改善,制度建設成效顯著。從多層次市場建設看,過去幾年,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深交所主機板與中小板合併、建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及深化新三板改革等,這一系列重要改革舉措,有力推動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促進市場功能有效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A股IPO融資額中,有超過七成來自科創板和創業板,也就是來自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取得顯著成績,科創板與創業板註冊制有序運轉,市場作用不斷彰顯,為下一步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顯示出資本市場在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支援科技創新等方面能力提升。科創板和創業板聚集了大量“硬科技”、創新型企業,這兩個板塊的發展壯大,通過引導資源高效配置,可以實現“科技—產業—金融”高水準迴圈,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對資本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未來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是資本市場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更好發揮市場作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二是立足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對科技創新、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援。三是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各項功能有效發揮。既要推進一攬子關鍵制度創新,強化法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又要加快投資端改革,引導各類中長期資金積極入市,統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和吸引力。
房地產迎五項股權融資政策優化 “三箭齊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22年11月2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資本市場支援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答記者問表示,證監會決定在股權融資方面調整優化5項措施,並自即日起施行。一是恢復涉房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及配套融資;二是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三是調整完善房地產企業境外市場上市政策;四是進一步發揮REITs盤活房企存量資產作用;五是積極發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作用。這也是繼2022年11月8日在人民銀行指導下,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宣佈繼續推進並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援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後,有關方面射出的支持房地產融資的“第三支箭”。至此,支援房地產企業的信貸、債權、股權“三箭齊發”,合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目前,已有包括保利發展、福星股份、新湖中寶、華夏幸福等在內的30余家涉房上市企業發佈再融資或重組公告。
王競達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資產評估研究院院長、中關村國睿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房地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鏈條長、涉及面廣、外溢性強,對經濟增長、就業、財稅和金融穩定等都具有重要影響。但受經濟、疫情和風險防控等因素的影響,2022年的房地產市場延續了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下行態勢,成為影響經濟運行的一個重大風險因素。
我國房地產企業經營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同花順資料顯示,當前房地產行業有120家上市公司,其營業總成本從2019年的21716.3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9383.21億元,增長了35.30%,但是歸母淨利潤卻從2019年的2496.51億元降低到2021年的431.05億元,降低了82.73%。
因此,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五項股權融資措施出臺猶如雪中送炭,形成股權和信貸、債券3種融資管道“三箭齊發”之勢,打造了“三位一體”的組合互補拳,可以有效拓寬企業的融資管道,加快化解房地產的風險和壓力。
首先,政策積極回應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給房地產企業提供了亟須的“造血”和“活血”功能支援,有力推動房地產企業解決發展中必需且急迫的資金問題,給整個房地產行業帶來關鍵的喘息機會,以保障整個行業平穩走出困境,有效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其次,股權融資政策的優勢,還體現在可以不直接增加房地產企業負債規模的情況下,為房地產企業融資提供充足的管道,有利於降低房地產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緩解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提升房地產企業的財務基本面,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最後,“三箭齊發”彰顯了“救市先救企”的理念,進一步促進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推動企業通過並購形成增量資產,同時盤活存量資產,助力企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避免重回過快增長、負債率和金融化過高的老路,推動行業優化和整合,打造優勝劣汰機制,促進房地產企業走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從而有力提升市場信心。
當下經濟社會各方面亟待復蘇,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信心比黃金重要,信念比鑽石可貴。“三箭齊發”對房地產行業提供了穩定有力的支援。
民企債券融資支持機制持續完善 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隨後債券市場一系列支持民營企業舉措落地實施。
2022年3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發佈通知稱,將持續做好民企發債融資服務。5月,在人民銀行前期支持政策的基礎上,交易商協會組織中債信用增進公司主動設立“中債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CSIPB),此後還推出了全額擔保的方式。11月,交易商協會宣佈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延期並擴容,通過擔保增信、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直接購買債券等方式,支援民營企業發債融資。預計可支援約2500億元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後續可視情況進一步擴容。此外,聚焦關鍵領域,銀行間市場升級推出科創票據、創新推出轉型債券,並積極推動能源保供特別債落地。
交易所債市方面,2022年3月,證監會宣佈將推出7項政策措施,推動完善民企債券融資支援機制,增強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質效;5月,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專項支援計畫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先後在交易所債市落地。
明明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我國歷來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決策層對於過度投機導致的脫實向虛傾向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持續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近10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質效獲得明顯提升。不過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始終發揮主力軍作用。201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8萬億元,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的占比為52.1%;2021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達31.4萬億元,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的占比為63.6%。2012年至2021年期間,貸款在社會融資當中的比重始終在50%以上。從紓困民企的角度而言,近年來同樣是間接融資主導,2022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3.16萬億元,同比增長24.6%,比全部貸款餘額增速高出13.4個百分點。2018年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占各項貸款餘額的比重為5.9%,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這一比重已經提升至11.0%。
金融體系結構需要適應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此前,通過商業銀行主導金融資源調配,能夠更好地與產業政策相配合,從而帶來經濟增長的後發優勢。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發展,還需要積極探索創新驅動型增長模式,在此過程中,我國金融體系的結構也需要產生適應性變化,一個主要任務便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樣才能對創新驅動型經濟體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2018年至2021年,民企債券淨融資規模分別為-1726億元、-3031億元、-1647億元和-3629億元,債券直接融資持續收縮。2022年以來,民企債券融資支持機制持續完善,無論是交易商協會還是交易所,都有相關的支持政策出臺,紓困民企實現了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雙重發力。
在紓困民企的基礎上,助力科技創新同樣是債券市場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實際上,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當中的民企占比超過七成,因此,紓困民企對於支持科技創新而言同樣意義重大。在創新品種方面,2022年正式推出了科創債券,截至2022年12月初,已累計發行70只,募資規模超過800億元。展望未來,預計這些創新品種將持續成為市場供給的重要來源,不僅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加豐富的融資管道,還有助於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長期效果,充分體現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提升。
一系列高水準制度型開放舉措落地 資本市場活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
2022年,資本市場一系列高水準制度型開放舉措漸次落地。
滬深港通機制持續優化完善。2022年6月24日,證監會發佈《關於交易型開放式基金納入互聯互通相關安排的公告》,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7月4日,交易型開放式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正式啟航。8月12日,滬深港通交易日曆優化工作正式啟動;優化後,滬深港三所的共同交易日均可開通滬深港通交易,將不可交易天數減少一半。12月19日,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聯合公告稱,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進一步擴大股票互聯互通標的範圍。
境外上市融資管道不斷拓寬。2022年2月,證監會發佈《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將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範圍拓展至瑞士、德國。2022年7月28日,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正式開通,進一步拓寬了雙向跨境投融資管道。
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入。2022年12月26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的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粕、豆油期貨和期權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交易,這是境內期貨交易所首次在全品種鏈條同步引入境外交易者。2022年9月2日,國內4家期貨交易所相繼發佈公告,明確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可以參與各自交易所的期貨、期權合約交易有關事項。
潘向東 (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
2022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一系列雙向開放舉措不斷落地並穩步推進,既體現出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步伐加快,也說明我國資本市場自身競爭力和國際吸引力正在不斷提高。
首先,促進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企業可以拓寬融資管道,海外市場也是可行的途徑。通過相關制度安排的完善,多措並舉拓寬跨境投融資管道,是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強化,加快企業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落地以及國際證券監管的有效合作,同時,處理好開放與安全的關係,從而支援企業能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
其次,推動滬深港通互聯互通擴大標的、優化交易日曆落地。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務實合作,實現兩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是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部署、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舉措。互聯互通機制的完善,進一步拓寬了境內外投資者的投資管道,簡化資金入市的程式,增加投資者投資兩地資本市場的便利性,有利於提升兩地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提高兩地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擴大兩地資本市場的規模,推進兩地金融市場多層次、多元化發展。通過加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力度,優化准入門檻和監管環境,擴寬投資範圍,便捷投資程式,實現國際投資者與中國經濟的合作共贏。
再次,我國經濟正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輾轉型。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無論是產業發展和升級需求,還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壯大,都需要一個開放包容的資本市場助力。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以及國內穩定經濟政策不斷落地生效的背景下,國內經濟將繼續穩步復蘇,從而為企業多管道投融資創造有利的基本面環境。與此同時,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也在加快改革和完善,隨著全面註冊制的加速推進以及更多制度性改革的推出,將會進一步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未來,更多優秀的企業將脫穎而出並登陸我國資本市場,我國資本市場也將在2023年繼續保持其韌性與在全球的吸引力。
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實施 我國期貨市場在服務實體中穩健發展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實施。該法共13章155條,重點圍繞期貨交易、結算與交割基本制度、期貨交易者保護制度、期貨經營機構與期貨服務機構的監管、期貨交易場所和期貨結算機構的運行、期貨市場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了規定。期貨和衍生品法立足市場實際情況,重點規範期貨市場,兼顧衍生品市場,明確規定國家支持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發揮市場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鼓勵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
隨著各項基礎逐步完善,期貨市場迎來高品質發展新階段。2022年12月22日,我國第五家期貨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首個產品——工業矽期貨合約正式上市;次日,工業矽期權合約掛牌交易。2022年,多個商品期貨期權、金融期貨期權品種上市。目前,我國期貨期權上市品種數量已超過100個。中國期貨業協會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67.68億手,累計成交額約534.93萬億元。
羅旭峰 (南華期貨董事長)
期貨和衍生品法從法律意義上明確了期貨交易的合法性和重要性,明確了期貨市場和經營機構的法律地位,為投資者未來開展期貨及衍生品相關業務奠定了法律基礎,也為司法機關未來審理期貨交易相關案件明確了法律依據。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有效填補了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空白,資本市場法治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完成,對期貨市場法治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將開啟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新篇章。
期貨和衍生品法以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30餘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成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有效管理價格風險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對期貨市場的作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恰逢其時,進一步深化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發展更好保駕護航。
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為強化風險防控、牢牢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提供了重要抓手。期貨和衍生品法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主線,以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為底線。通過保證金制度、持倉限額制度、當日無負債制度、中央對手方制度、期貨監測監控制度以及異常情況緊急處置機制等構建了全流程、多方位的風險防控體系。期貨和衍生品法既是市場促進法,又是風險防控法,為防範系統性風險,確保市場健康穩定運行提供了法律基礎。
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為我國期貨市場穩健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儘管我國期貨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還要看到,我國期貨市場存在大而不強,期貨經營機構還面臨業務相對單一、實力相對較弱等諸多問題。該法的出臺,明確了國家支持期貨市場發展,為期貨經營機構境內外展業提供制度支援,增加交易者信心,通過諸多制度安排,為期貨市場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也為我國期貨市場逐步擴大開放步伐,建立國際定價中心的地位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購買國,但在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上話語權較弱,這與我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不高,期貨市場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足有較大關係。期貨和衍生品法設專章規定了跨境交易與監管,對期貨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提供了法律保障,為打造中國價格、形成中國聲音創造了有利條件。
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規則落地 資本市場服務個人養老金事業啟新篇
2022年11月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隨後,證監會發佈《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了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業務等具體規定,標誌著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業務正式落地施行。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公募基金進入積極“備戰期”。2022年11月18日,證監會發佈首批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名錄與基金銷售機構名錄,首批名錄包括40家基金管理人的129只養老目標基金以及37家基金銷售機構。
個人養老金基金是我國基金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2022年,基礎設施REITs快速發展,證金債ETF與同業存單指數基金等固收類基金產品紛紛亮相,我國公募基金產品迎來“萬隻時代”。2022年6月底,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達10010只,對應資產淨值合計26.79萬億元,管理規模及產品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趙錫軍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
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本著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國際經驗,努力構建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從三個支柱的資金規模及占比來看,第一支柱占主導地位,第二支柱次之,第三支柱則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三大支柱總規模約11萬億元,一、二、三支柱分別占比67%、29%和4%,合計約占GDP的13.4%。截至2021年底,我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總規模約6.4萬億元,覆蓋超過10.3億人;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約為4.5萬億元,參加職工超7000萬人;第三支柱剛剛起步,商業養老保險責任準備金積累規模0.6萬億元。
按照2022年一季度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3億人計算,可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人口基數較廣。估算經歷5年至10年的發展,個人養老金累計金額可能達到萬億元以上的水準,將逐步成為中國養老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從制度層面補齊了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短板,為個人補充養老提供制度保障,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基礎上,再增加一份積累,退休後能夠再多一份收入,進一步提高退休後的生活水準,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品質。
養老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善的制度框架、越來越豐富的產品體系和龐大的資金體量也給資金的運用和投資市場的發展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按照《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規定,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資金用於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範、側重長期保值的滿足不同投資者偏好的金融產品,參加人可自主選擇。參加人可以根據不同偏好,自主選擇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還可以短、中、長期的組合。
發展個人養老金,會促進居民資產配置由不動產與存款向金融資產轉移,促使我國資產市場結構更趨於合理,也為資本市場帶來新類型長期資金,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也有助於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相較于美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中房產占比不到25%,當前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中房產占比接近60%,發展個人養老金,有助於改善中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結構。
從投資方式上,個人養老金可選投資類型包括了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一方面,有利於相關銀行、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機構新業務開展;另一方面也有望為資本市場帶來新類型的長期投資者。以美國為例,受益於稅收遞延和免稅等多種稅收優惠政策,美國第二和第三支柱養老金規模快速擴展,推動了公募基金和壽險等機構投資者的崛起,尤其是補充養老金計畫的發展對公募基金產生了巨大影響,壯大了機構投資者規模。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管理著12.6萬億美元的養老金,相當於公募基金總資產的47%。從歷史上看,美國的養老金為公募基金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是市場中穩定的長期投資者。
我國發展個人養老金,有助於提升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占比,且由於養老金天然具備長期資金屬性,有助於建立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投資風格,培養資本市場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理念,減少市場波動,助力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多項便利開放舉措發佈實施 債券市場高水準對外開放統籌推進
2022年5月27日,人民銀行、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聯合公告《關於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以下簡稱《公告》),統籌同步推進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公告》明確,“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直接或通過互聯互通方式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並對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市的入市程式進一步簡化。
2022年7月4日,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聯合公告,開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互換通”),便利境內外投資者通過“互換通”參與香港與內地兩個金融衍生品市場。
2022年12月2日,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資金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從統一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相關規則、規範登記及帳戶開立流程、完善外匯風險管理、允許募集資金匯往境外使用4個主要方面,完善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即“熊貓債”)資金管理要求,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券市場融資。
劉晴川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負責人)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力度。在此背景下,進一步便利中國債券市場跨境聯通和雙向開放的時機已然成熟。2022年5月以來,人民銀行聯合多家監管當局發佈多項便利開放舉措,將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水準推上了新的高度。
上述《公告》的發佈,聯通銀行間債券市場及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境外投資者可投資範圍擴展至交易所債券市場,明確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在中國債券市場開展衍生產品及債券指數基金交易,並進一步簡化了入市程式,為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樹立統一開放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制度根基。
立足這一制度根基,中國債券市場跨境聯通和雙向開放得以不斷深化。“互換通”方案的推出,順應了境內外投資者管理人民幣利率風險的切實需求,進一步深化了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合作,也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人民銀行、外匯局規範“熊貓債”資金管理要求,統一規則、完善流程,允許募集資金匯往境外使用等舉措,均便利境外機構進行跨境融資,為支持“熊貓債”市場持續擴容、豐富人民幣債券融資結構落實了制度安排。
一連串舉措落地,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制度框架,加強了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一套制度規則,一個債券市場”原則指導下的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建立,是推進中國債券市場制度型開放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聚焦於進一步提升境外機構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便利程度,中國債市對外開放進程正逐步從廣度開放走向深度開放。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深化,人民幣跨境風險管理機制和跨境投融資工具的持續發展,將有力支撐人民幣跨境流動、優化人民幣跨境迴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穩健前行。
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2022年,多項便利開放舉措接連落地,夯實了中國債券市場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彰顯了中國債券市場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心,更堅定了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信心。展望未來,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仍值得期待。境外機構將看到一個體量更為龐大、產品更為豐富、流動性更加強健、投融資更加便利、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債券市場。而境外機構的參與,也會反哺中國債券市場,帶來更強的韌性,將其發展推向新高度。
“財政部-中國地方政府債券收益率曲線”發佈 地方債定價市場化改革再邁重要一步
2022年2月25日,財政部正式發佈“財政部-中國地方政府債券收益率曲線”(以下簡稱“地方債曲線”),以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人民幣地方債市場利率為基礎編制,用以描述各個期限地方債的利率水準。曲線期限設置為1至30年共9個期限,全面覆蓋地方債所有發行期限。地方債曲線編制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技術支援,於每個工作日約17時30分發佈。
地方債曲線自發佈以來,已平穩運行200餘個工作日,與市場價格較為貼合,平均偏差不到1個基點,客觀有效反映市場行情變化。地方債曲線的發佈為地方債一級發行定價提供有效參考。2022年11月15日,廣東省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以地方債曲線作為投標標位元區間的參考,發行結果與曲線收益率水準接近。地方債曲線的推出有助於提高地方債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度。自曲線發佈以來,地方債二級市場成交量穩步增長,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債二級市場本年度成交規模約9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24%。
王元愷 (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 )
作為落實財政政策乃至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地方債聚焦重點領域、重大專案,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要工具,能夠有效發揮財政撬動社會資金的杠杆作用,起到穩經濟、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等方面的效果。2022年以來,截至11月底,地方債發行總額為7.3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包括2.2萬億元一般債券和5.1萬億元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創同期歷史新高,資金投向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推動補短板重大專案建設,擴大有效投資,為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援。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債存續規模接近35萬億元,占債券市場比重約25%。
近年來,財政部持續深化地方債定價市場化改革,促進地方債發行利率合理反映地區差異和專案差異。2022年推出地方債曲線,引導市場機構參考曲線定價,強化了地方債曲線的定價基準功能。地方債曲線的發佈是提升地方債市場化水準的重要舉措,對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推動地方債市場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提高地方債資金配置效率,促進地方債項目收益與風險的合理匹配。地方債曲線變動能夠反映宏觀政策變化和市場各投資機構的判斷,有效體現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合理體現區域和專案的資質差異。參考地方債曲線定價可以形成正向激勵,促進更多風險水準低、收益率穩定的地方債項目脫穎而出。目前,地方債發行定價主要以國債收益率上浮點差作為參考,後續參考地方債曲線定價將進一步提高發行市場化程度,促進地方債專案收益與風險的合理匹配,以“無形的手”引導資金有效配置。
二是增強地方債吸引力,推動地方債市場高品質發展。經過多年培育,地方債投資者雖仍以銀行為主,但投資者結構多元化程度已明顯提高。地方債二級市場成交規模逐年增加,流動性穩步改善。地方債曲線綜合參考一、二級市場價格編制,能夠客觀反映地方債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增強一、二級市場價格聯動,提高地方債的金融屬性和吸引力,推動地方債市場高品質發展。
三是穩妥有序促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2014年,財政部便已在官網發佈了中國國債收益率曲線,2022年,又發佈了中國地方政府債券收益率曲線,為市場提供更加直觀的定價基準展示形式。發佈地方債曲線在為境內投資者提供定價參考便利的同時,也能提高地方債的全球知名度,增強地方債對境外資金的吸引力,促進我國債券市場有序穩步對外開放。
銀行間市場推出智慧交易機器人 貨幣和債券市場詢價交易邁入智慧化階段
2022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推出智慧交易機器人服務,依託銀行間市場專屬聊天詢價工具iDeal,設計了自動化詢價流程及應用規範,可實現報價商與投資者之間自動詢價及成交,大幅降低傳統場外市場中交易員海量詢價的壓力,提升交易效率與服務品質。智慧交易機器人服務是交易中心對傳統交易模式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探索,也是推動銀行間市場高品質發展的有效舉措。
目前,智慧交易機器人已有效覆蓋貨幣市場和現券市場,2022年先後已有多家銀行及券商通過智慧交易機器人實現全流程自動化詢價與交易,並與做市商做市報價進行有機結合,為銀行間市場成員提供更高效更多樣的報價交易服務。
陳志明(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
隨著金融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在金融市場交易的運用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賦能金融交易提升效率、降低風險、降本增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出的智慧交易機器人服務,是依託金融科技發展成果為市場機構提供的多元化交易服務,助推了銀行間市場進一步向智慧、高效、規範的方向發展,這一創新對市場、對參與機構都有重要意義。
一是在目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智慧交易輔助交易服務更加集中於核心交易定價與流動性管理,同時,也提高了日常交易員詢價工作的規範性,交易管理更加規範有序。人民銀行公佈的金融市場資料顯示,2022年11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成交28.6萬億元,日均成交13013.9億元,同比增加28.6%;銀行間貨幣市場成交共計128.8萬億元,同比增加7.6%。在這樣海量成交規模下,智慧交易服務的嵌入,對於降本增效、風險控制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促進市場機構智慧交易水準提升,智慧交易機器人支援機構根據內部策略自動開展報價和交易,使機構可更有效開展流動性管理,擴大做市商做市服務覆蓋面,提升了業務的自動化水準,促進了策略交易的運用和執行。從目前業界實踐看,不少金融機構在智慧交易上積極探索創新,取得較為成功的應用。比如,有金融機構在債券智慧交易中,綜合運用自然語義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結合做市商內部交易引擎,實現交易前審核風控、交易中智慧應答、交易後自動發單全流程管理,提升做市商對市場詢價的回應速度,更好發揮做市商核心作用。
三是引領行業發展。過去10年間,銀行間市場交易機制不斷演進,已形成適用於不同交易品種、不同市場主體的各類交易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多元化交易需求,促進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持續提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銀行間市場金融基礎設施中首家探索智慧交易服務的機構,通過統一規劃、深度管理、制定標準,與市場頭部機構先行先試、共商共建,受到了市場廣泛關注與參與,引領了行業智慧交易發展,還擴展了機構金融科技的應用領域。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市場交易的運用仍處於探索與初級階段,未來的智慧交易還需要不斷優化創新,以滿足金融市場交易不斷提升的需求。相信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沿技術與銀行間市場的有機結合將更加緊密,金融市場交易智慧化、交易效率等將進一步增強。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