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红: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高海红: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变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在人民币国际化这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关注一些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相关的历史进程,贸易体系的变化以及全球的金融构架相关性的变化。个人认为新的大变局的含义更侧重地缘政治风险。刚才主持人也提到,地缘政治风险通过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加速改变原有的经济逻辑。现在我们看待人民币时,需要重新审视已有的逻辑。
大变局主要是跟地缘政治有关,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分散风险的行为,这一分散风险,不仅发生在政府部门,外汇储备多元化,主权财富基金全球配置在调整。在微观主体层面,企业在计价货币,支付渠道等方面也在不断权衡利弊,寻找新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也根据新需求不断开拓市场,挖掘新的服务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为全球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目前在全球市场上,人民币是第五大外汇储备货币,第四大贸易和金融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就,得益于非常扎实的市场基础,较强的国际合作意愿,以及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同时也要客观看到,从相对比重来看,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这两大货币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
下一步怎么推进,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币有哪些机遇?
一是,我想强调的是,以真实需求为基础的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成为重要推手。以真实需求为基础,主要指与中国贸易地位相匹配,人民币在贸易计价和投融资领域需发挥更大的作用。 SWIFT新公布的10月数据表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位已经上升到第四位,从位次上看,人民币地位有明显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如果比较占比,人民币只占2.2%,美元占比高达41.2%,欧元也占到36.5%,这说明,与中国在全球贸易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比较,人民币支付货币职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贸易和价值链关系密切的国家对本币计价有自然的需求。目前,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定价能力在事实上独立于美国的贸易影响力,美元作为主导货币计价范式(DCP)广泛存在。然而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价值链中,材料加工品的出口商很愿意使用材料加工品进口国的货币进行贸易计价;在价值链终端市场的货币也容易被用作贸易计价货币。这些现象表明本币使用在复杂的全球价值链中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挖掘。
从区域看,东盟是人民币使用最具有真实需求的区域。根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26万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5.2%,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区域产业链的中心位置,也有助于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计价功能的发挥。同时,借助区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也可提升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本币使用。本币区域使用的提升又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区域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二是要关注人民币的投资属性,吸引主权财富基金。有研究发现,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上升,与一些国家对储备资产管理更加侧重盈利性的目的有关。我们都知道,储备资产管理有三大原则: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无疑只有美元才能提供。人民币在这方面的特质还差得很远。比较而言人民币在提供盈利性方面更有优势。盈利性受周期性因素、息差和利差因素的影响,但不仅限于此。在对储备管理的市场操作方面,人民币跟美元之间的关系替代的更多的是投资属性的领域,这对人民币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情,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
三是要防止货币的集团化。完全由政治决定的货币的集团化,既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利于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货币集团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包括殖民地、政治认同、局部风险和贸易一体化等。通常来说货币集团的不稳定性要大于稳定性,并且可能带来恶性竞争。这些不稳定性不仅带来效率的损失,更可能是一个大的破坏,特别是对人民币来说,从长远发展看可能会使得人民币失去发展的空间。人民币国际化应避免这一最坏情形发生。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