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松輝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FIRST2022工業工作坊的主旨演講——可持續未來的比特與字節
今年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智能科技」。
這是淡馬錫深有共鳴的課題。
我肯定各位所代表的機構也有同感。
過去兩年裏,大家無數次地探討技術顛覆創新的速度,我也為之感到驚嘆。
我們都迅速適應了由於冠病而產生的科技賦能的變化。我們已改變了生活、工作和消費的方式。
這當中的許多變化會繼續下去,並將隨著工業4.0的加速而得到進一步鞏固。
工業4.0
現在,我們都已熟悉工業4.0了。
盡管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和先進機器人等科技正全速發展,但距離發揮全部潛力還很遠。
數字化進程是指引淡馬錫投資的關鍵結構性趨勢之一。這一趨勢貫穿所有行業領域。
因此,我們投資於那些正在開發或部署創新解決方案的公司,這些解決方案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或創造出能帶來巨大價值的新商業模式。
當我們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智能科技時,必須關註兩個領域。
首先是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其次是對於地球而言的可持續性。
深思熟慮的創新
如果公司在推行新科技時忽略道德和治理的關鍵要素,則會面臨名譽風險並潛在喪失可信度。
我們需對利益相關群體和更廣大的社群負責。
我們有責任更好地了解新科技所帶來的影響,並在不阻礙創新的情況下設置治理框架。
我們可以參與對話,獲得洞見與觀點。我們可以在運用任何新技術之前先進行試點,測試解決方案。
我們需要在創新和安全護欄之間取得良好平衡,在思考設計和產品開發過程中納入護欄,而不是事後再提出。
然而,企業很少將這一點列為重點。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改變這種情況。
我們要記得,我們所采取的行動或沒有采取的行動,都會受到監管機構的監督。
隨著時間推移,更糟糕的情形是我們可能會失去運營的社會許可。
勞動力4.0
隨著工業4.0加速發展,我們必須問問自己,「我們的員工準備好了嗎?」
他們是否正在接受有效的技能再培訓?
準備進入職場的學生是否掌握了數字化未來所需的技能?
這些問題很重要,因為這關乎我們商業模式的長期可持續性。
歸根結底,推動技術創新的是人,因此我們不能讓任何人掉隊。
我們很高興看到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等學府提供了多學科課程,不僅融入硬技能,課程也包含了創新、創業和設計思維。
這些都是未來所需的技能。
作為投資者,我們很受鼓舞,看到許多投資組合公司已開展了數字化轉型之旅,在工作場所推動創新和新技術。
淡馬錫做了些什麽?
我們通過投資那些發揮科技潛力的工具和技能,不斷努力轉型。
人工智能和區塊鏈
我來分享所關註的兩大領域。
2018年,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這兩大創新科技會從根本上重新定義我們生活、工作和商業運營方式。
我們隨後成立了兩個試點工作小組,探索接觸這兩個領域的最佳途徑。
四年過去了,兩個團隊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個例子是我們的人工智能卓越中心Aicadium,為各行業領域的客戶開發和規模化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例如,在醫療保健領域,Aicadium建立了一個經人工智能技術強化的語音聊天機器人。這個聊天機器人讓病人能快速地獲取準確、具體的信息,無需長久的等候時間,也無需親自前往。
Aicadium還支持了全國金融人工智能計劃(NovA!),是全國人工智能辦事處金融計劃之下的平臺。
作為其第一個運用案例,全國金融人工智能計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協助金融機構評估新的環境風險及對客戶的影響。
淡馬錫也一直在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在道德和治理方面的能力。
我們參與了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的新加坡模式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新加坡電腦學會的人工智能道德和治理認證委員會。後者旨在促進發展專業人士所需的人工智能培訓和認證。
在區塊鏈領域,我們一直專註於企業建設,其中一個項目是建立了GoodWorker。
GoodWorker是一個讓印度半技術工人就業平臺。該平臺利用開放、相互兼容的技術,為工人提供數字化及可驗證的檔案信息。
工人可以更好地獲得就業機會信息,同時對自己的數據更好的控製。與此同時,雇主則對就業資質的真實性有充分的信心。
由於我們開始投資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時,它們是相對新興的領域,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先著手建立企業並為生態系統發展作出貢獻。
通過這些努力,我們也擴大了機構內部能力,增強了這一領域的投資活動和戰略。
網絡安全
讓我們談談另一個有關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關鍵領域。
這就是網絡安全。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網絡安全對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都構成巨大挑戰。
這裏有一些數字供大家參考。
報告顯示,到2023年,網絡犯罪分子將竊取超過330億條記錄——也就是明年。比起2018年,這個數量已增多到175%1,令人瞠目結舌。
網絡犯罪的成本預計將在未來5年逐年增長15%,並到2025年增至10.5萬億美元2。
這些數字發人深省。
我們應該如何取得平衡,在擁抱數字化工具和技術的同時,保障我們自己和客戶的數據?
考慮到這類事件的聲譽損失和財務成本,企業需要加大網絡安全防禦力度,防止數據泄露。
防衛者必須萬無一失;攻擊者只需一時運氣。
但是要全面防護是不可能的。缺乏資金、人才和技能都是障礙。
我們看到了公司間需要攜手合作來解決不同層面的網絡安全風險,所以成立了ISTARI。
ISTARI是一家全球網絡風險管理公司,匯聚不同的能力。通過集體的力量,各方能更好地對抗網絡攻擊和降低網絡安全風險。
我在此想對大家說的是——我們無法阻止一些破壞的行動,但我們無需畏懼。
無論是我們自身還是與誌同道合的夥伴,我們能做的是采取行動,更好地利用這些技術和降低風險。
隨機應變的思維
我想分享的另一領域是我們的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投資團隊的發展旅程。
當我們在2018年設立這兩個團隊時,沒有人知道它們將如何發展。
這是個大膽且具有風險的舉動。
盡管我們當時沒有這些領域的知識和專長,但有些淡馬錫同仁們願意接受挑戰。
他們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走出了自己累積多年經驗的領域——直接跳入了未知的領域。
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日常專業投資業務之外,一夜之間成為了初創企業家和企業創建者。
我之所以分享這些點滴,是因為它讓我看到了,淡馬錫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不僅在於技能和能力,也在於我們的思維、意願、適應能力、靈活應變、精神和韌性。
我們從這些科技中看到了戰略機會,這讓我們有動力從無到有建立企業和平臺。這些企業現有超過600名員工,其中超過半數是工程師。
我們且行且學,並因為這些經驗而成長為與眾不同的投資者。
現在讓我分享在智能科技背景下的第二個可持續領域——即地球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真實的。
大家過去估計曾聽過,以後也會繼續聽到這個課題,因為這是我們必須集體解決的全球挑戰。
我們無法在毫無生氣的地球進行商業活動。
在過去二十年中,全球已花費數萬億元,從化石燃料轉型到風能、太陽能和電池等可再生能源,且投入的金額不斷地增多。
雖然我們可以而且必須致力於能源轉型,但我們必須註意可再生能源的綠色機器將消耗大量的天然資源。
如果這些儲備不足,我們可能需從更偏遠的地方提取這些資源,從而導致意想不到的環境後果。
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也將使獲取這些天然資源進一步復雜化。
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減少碳足跡的方法。
我們必須開發資源密度較低的解決方案,如進行回收、再利用及開發減少原材料使用的創新技術。
在糧食、水資源、廢料、能源、材料、清潔運輸和城市發展等領域,科技可以促成許多與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像我們這樣的投資者正在將資金投入到這類對以氣候為本的解決方案中,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並造福環境。
舉例來說,淡馬錫最近建立了GenZero,這一投資公司致力於加速全球脫碳進程。
我們的一些投資組合公司也參與該領域,例如地熱科技公司Eavor、以及專門從事低成本碳捕獲技術的公司Svante。
我們建立了亞洲可持續食品平臺,支持區域內的食品技術企業,擴大替代蛋白質的生產。
與此同時,淡馬錫建立了多個合作夥伴關系,促進以技術為本的解決方案以實現氣候目標。
舉例來說,我們與合作夥伴貝萊德聯合成立了脫碳夥伴(Decarbonization Partners)。
它投資於早期階段的成長型公司,這些公司重點發展那些經過驗證的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和出行技術。
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應對氣候變化,無論是政府、企業、投資者、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創意者、學生、你和我。
我興致勃勃地閱讀了有關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如何把校園轉型為綠色實驗場地的新聞,以測試新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和解決方案。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也與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攜手打造一個智能、低碳的區域。這些舉措讓職員和學生能親身體驗可持續發展。
我想略談一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另一項技術。
碳稅即將生效,碳信用的使用也將落實。市場透明度和價格發現是促進資源和資金有效配置的關鍵。
為此,淡馬錫與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和渣打銀行聯合開發了Climate Impact X,這一全球交易所旨在讓機構獲得高質量碳信用額度。
該平臺利用衛星監測、機器學習和區塊鏈技術來增強碳信用額度的透明度、完整性和質量。
應對氣候變化的智能技術是令人興奮的,而我們才剛剛開始。
持續的投資、努力和貢獻是我們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
加強合作 共同擔當
作為總結,我想強調協同合作的重要性。
諸如Project NovA!、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與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的合作,以及Climate Impact X和脫碳夥伴等合資企業,這些都是例子。
來自工業界、大學、政府、或者從上市到非上市公司等機構,都可以從更強大的網絡中受益,彼此交流想法,加強合作。
公共與私營領域的合作會帶來諸多裨益。
像這樣的活動也是我們相互學習的平臺。
不過在討論結束後,就需要采取行動了。
對於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肩負著共同的責任。
我們可以做得更多,確保智能技術的運用既有效又有意義——為了企業能可持續發展,也為了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