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副行长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陈雨露副行长的问答文字实录:
陈雨露
人民银行副行长
这十年,我们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强跨周期的调节,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等内外部的冲击。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力地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这十年,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我们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共同牵头制定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健康蓬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创新金融服务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十年来,我们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牵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十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迈上新台阶。超前布局,统筹谋划,稳妥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和试点,全面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完善全球最大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持续筑牢反洗钱、反欺诈的金融安全防线,全面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路透社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第二个问题,近期央行为应对疫情的经济影响,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工具,包括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但有人担心,结构性工具过多使用会弱化总量工具,并且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货币政策调控逐步向价格型的转变。请问,人民银行对此有何评论?谢谢。
陈雨露
人民银行副行长
谢谢路透社记者。你提了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很多专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不断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也比较注重发挥利率价格杠杆作用,目标是努力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过去这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主要在三点:
第一,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更加完善。刚才我也提到,我们始终坚持要管好货币总闸门,同时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你刚才谈到的M2,还有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始终保持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支持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实现了优化组合,也就是较高增长、较低通胀和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第二,在过去十年,我们也逐渐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重点是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等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出台,既有力支持了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的冲击,同时又积极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推动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我们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场化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重点是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个新的传导机制,也就是由市场利率和央行引导来影响LPR,然后再影响贷款利率。在存款方面,我们也建立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机制,也就是引导存款利率跟随LPR和国债收益率的变化,以此来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的。也就是说,通过结构性工具既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够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一方面,人民银行在设计结构性政策工具的时候,坚持顺势而为,也就是按照目标一致性的原则,来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就是把央行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是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的,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的平稳增长。
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也就是说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同时,市场也应该注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场利率水平之间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会对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是,当前宏观杠杆率的情况怎么样?另外,从近年来宏观杠杆率的变化来看,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如何?谢谢。
陈雨露
人民银行副行长
谢谢。宏观杠杆率变化是衡量宏观调控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在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纵向来看,中国宏观杠杆率,我这里的数据,到2021年末是272.5%,比2016年末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五年年均上升约4.8个百分点。2016年到2021年这五年,中国GDP年均增速是大约6%,CPI年均涨幅约2%,平均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从横向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的较快恢复,宏观杠杆率的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各国普遍采取了超宽松的刺激政策来应对衰退,引起了宏观杠杆率的大幅上升。2021年末,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全部报告国家的杠杆率平均水平是264.4%,比2019年末高18.3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这一数据是16.5个百分点,这体现出我们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在稳杠杆的同时,中国经济表现持续保持领先,通胀总体可控。2020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速5.1%,比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分别高4.1个、6.6个和5.7个百分点,通胀水平也明显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
所以,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请问金融改革开放有哪些重点?第二,最新修订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提到基金管理公司应当设立党的组织机构。以上办法宣布6月20日起施行。随着近期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国外企业会更多担心数据安全以及和党的更深入交集。同时,李克强总理五月份再次强调中国改革开放会不断持续,多年以来也提到金融界的改革开放。请问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外资基金管理公司落实《办法》的上述要求?
陈雨露
人民银行副行长
我先回答你前半部分的问题,李超副主席回答你后半部分的问题。
关于金融改革开放,我认为,改革开放是金融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成果显著,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面向未来,中国金融系统将会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业长治久安为目标,矢志不渝地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有这么几个重点:
一是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金融管理体系,坚守“监管姓监”的定位,压实监管责任和风险处置责任,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加快出台《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实现与中央金融管理的高度协同。
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数据治理,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对金融运行和风险状况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监测。
三是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强化对金融机构股东的穿透监管,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和打击。
四是提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性,优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杜绝违规跨区域、超范围经营。
五是完善金融法治,补齐制度短板,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金融稳定法》的出台。
在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对标国际高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开放,实现系统性、制度性开放。
一是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落实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标高水平国际金融规则,做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准备工作。
二是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配套制度规则,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三是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小微企业的。小微企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金融在服务小微企业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小微企业?谢谢。
陈雨露
人民银行副行长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每次参加在这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几乎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见大家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关注之切、关心之深。这也是近些年来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及成效。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