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服务“双碳”目标的实践与展望
“30·60”“双碳”目标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根据国内有关机构的研究测算,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鉴于此,大力发展直接支持低碳环保项目和绿色环保事业的绿色金融,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绿色债券(以下简称“绿债”)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一支势头强劲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全力奋进“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境内绿债的萌芽起步可追溯至21年前,历时二十余年的发展,至“十三五”规划末期(即2020年底),其存量规模超过8100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二;2021年底更是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底增长35.8%。本文旨在梳理其发展脉络,回望其发展概貌,并对其支持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美好前景予以展望。
中国境内绿色债券概念由中国官方正式提出始于2015年。是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首次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以及“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要求。是年12月底,央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相继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6年3月、4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至此,我国规范和指导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发行绿债的规范性文件全部出台,形成指导我国境内发行绿债的首批文件。由于第一份指引境内绿债发行的政策文件发布时间是2015年底,据此,国内部分学者将2015年确定为中国境内绿债发展元年。
2018年中央结算公司和中节能公司合作完成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及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首创了“实质绿”债券评估认定方法,将募集资金投向符合中国央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气候债券标准》四项绿色债券标准之一,且投向绿色项目的资金数额占比不低于募集资金总额50%的债券,认定为“实质绿”债券。
自2018年中央结算公司和中节能公司首创实质绿债评估认定方法后,两公司历时三年,已识别出2017支实质绿债,并通过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了识别结果。根据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公布的编制“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样本券,最早的样本券是2001年债券代码为7092的01三峡债(2)和代码为7094的01中铁债。据此,中国境内绿债发展的起始年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仅仅根据指引绿债发行的首个政策文件发布时间,将中国境内发展绿债的起始时间定为2015年是值得商榷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实践永远是政策的源泉。既然已有权威机构将中国境内发行绿债的实践追溯到了2001年,那么中国境内绿债发展的起始年定为2001年相对较为妥当。
自2001年至2021年底,中国境内绿债发展历经21年,纵跨5个“五年规划”。按“贴标绿”与“非贴标实质绿”“五年规划”与“30·60”“双碳”目标纵横两个维度,可将中国境内绿债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01-2015年,非贴标实质绿债发展阶段;2016-2020年,贴标绿债起步并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后,“30·60”“双碳”目标下绿债发展新阶段。
(一)非贴标实质绿债服务绿色发展阶段
在发展绿债方面,虽然2015年12月22日之前中国境内尚未出台规范发行绿债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没有经官方认可的所谓“贴标”绿债,但在此阶段中国境内发行的大量各类型债券中,国内权威专业机构根据后来国内出台的绿债标准以及国际较为流行的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气候债券标准》四项标准之一进行专业性识别,追溯识别出相当数量的非贴标绿债。中债金融估值中心编制的“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通过识别选择了2001至2015年绿债样本券729支。
此阶段发行的债券,监管部门没有强制性要求募集资金用于绿色环保项目。上述经识别出的绿债发行人出于产业发展和社会责任考量,将大部分募集资金自觉或自发地用于绿色环保项目,为中国后续规范发展贴标绿债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贴标绿债起步并获得快速发展阶段
2016年至2020年,正好与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间段重合。2016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绿债,完善绿色信贷政策,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年底,中国央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相继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界定了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企业债券的项目范围和支持重点,公布了审核条件及相关政策。2016年3、4月,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此后的五年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中央各部委,从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到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大量规范与支持发行绿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刺激下,贴标绿债获得快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发行品种丰富规模增长快。五年来,境内发行的绿债品种有:绿色地方政府债、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中期票据、绿色短期融资券、绿色定向工具、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发行数量和金额增长趋势明显,2020年发行的绿债数量和金额分别从2016年的80支和2071亿元增长到474支和54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6%和28%(见图2)。2020年末,中国绿债存量超过8100亿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实体经济绿债规模占比偏低。2016-2020年绿色金融债和绿色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分别为5159亿元和4207亿元,占比为33%和27%,二者合计占比达到60%,经济实体直接发行的绿债在绿债发行总规模中占比偏低。
三是绿债利率类型聚焦于固定利率。按Wind数据库统计,附息利率绿债数量和额度规模分别为1273支和15476亿元,分别占全部绿债的94%和98%;在附息债券中,固定利率发行数量和发行额分别为973支和13165亿元,占比为76%和85%。利率结构相对单一,后续的绿债发行有必要开发更有吸引力的利率品种,以提高市场投资绿债的积极性。
四是绿债期限结构相对合理。2016-2020年五年间中国境内发行的绿债中,7-10年期长期债券金额占比36%;10年期以上超长期绿债金额占比18%,二者合计超过50%,绿债长期化趋势明显,与低碳环保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特点相符。但1-3年金额占比21%,5-7年金额占比3%,二者反差过大,与长周期绿色项目占大多数的特点不太匹配,后续的绿债发行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真正符合绿色环保特征的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
五是绿债指数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债估值中心”)2016年研制发布了国内首支绿债指数,此后又陆续发布了“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系列指数”,以上指数均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沪深证券交易所流通;2017年3月,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研制发布了“中财—国证绿色债券系列指数”,该系列指数包括“高等级绿色债券”“高等级贴标绿债”“高等级非贴标绿债”等9条指数,通过深交所与卢森堡交易所同步发布行情;2018年9月,中债估值中心编制的“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精选指数”“中债—中国气候相关债券指数”登陆卢森堡交易所,为中国境内绿债发展的国际化提供新的市场标尺和投资工具。
(三)“30·60”“双碳”目标下绿债发展新阶段
2021年是中国政府正式公布“30·60”“双碳”目标后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起始年。是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直接融资和绿色信贷,并提出了统一绿债标准、建立绿债评级标准、完善绿色认证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等实施路径;同年4月,央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中国境内发行绿债的标准和支持项目目录;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扩大绿债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在推动大力发展绿债方面,中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在以往年份制定发布了大量政策文件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文件,各级各类支持绿债发展的政策文件在中国债券信息网上每月都有更新发布。
在“30·60”“双碳”目标的激励和鼓舞下,第三阶段起步之年2021年,境内绿债发展形势更加喜人,境内绿债发行规模继续高速增长,年度发行总金额超过8000亿元,比历史最高年份2020年增长46%;一年来,市场创新不断,绿债新品种亮彩纷呈,碳中和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乡村振兴债券、蓝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等专项用途绿债子品种陆续推出,很好地满足了各类绿色项目的投资性需求。
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经历了上百年时间,中国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所有经济主体以担当有为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
2001年至2015年为中国境内绿债自发发展阶段,历时15年,跨3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内权威机构编制绿债指数时追溯识别的样本券数据做出发展趋势示意图,自2006年起,境内非贴标实质绿债呈45º斜线稳健增长。此阶段非贴标绿债的大量实践,为中国境内后续规范发展贴标绿债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6年至2020年为境内绿债自主发展阶段,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期,五年期间绿债发行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至“十三五”规划期末境内绿债存量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极大地支持了境内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1年为“双碳”目标下绿债发展新阶段的起始年,境内绿债经过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在各级政府优良政策环境的保障和激励下,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中国境内绿债在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实体经济发行绿债占比偏低、发行利率结构相对单一、发行期限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市场问题,由市场自发调节;“市场失灵”问题,由政府调控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备这一天然优势。中国各级宏观管理部门已经或正在逐步规范解决境内绿债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当今的中国境内绿债,市场活力强劲,政策环境优良,发展势头日胜一日,绿债服务国民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历史大势已经形成。可以预期:在包括绿债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强有力支持下,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张语洋,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
原文《绿色债券服务“双碳”目标的实践与展望》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2.05总第247期。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