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农业产业链抓取数据、开展基于数字的金融风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将成为乡村经济治理的新路线。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有人说,数字已经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在乡村振兴场景下,数字金融所赋予的绝不只是“肥料”。我们甚至可以说,沿农业产业链抓取数据,开展基于数字的金融风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将成为乡村经济治理的新路线。完善农业信贷风控金融领域对中国乡村振兴数字化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从特点出发。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天气、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回款不确定性强;同时单笔金融额度较小,地理分布相对分散,传统农业信贷的管理模式在风控有效性、经济性上存在较大挑战。二是从差异出发。传统金融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传统金融在农村的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都高于城市和县域。因此急需提高服务效率,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化并被精准地送达有需要的人群。三是从现状出发。中国当前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基础,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村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可利用上述数字化的便利,降低传统金融在农村的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使金融更普惠、更利农。从以上三点来看,数字技术是缩小金融城乡差距的重要力量,其中最直接的亮点就是数字信贷。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对于一些种植户和养殖户,由于缺少银行认可的传统抵押物,虽然拥有动物资产,但无法计量确权,难以被准确估值,融资痛点尤为突出。借助数字技术,多家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模式。例如,河套农商银行创新使用养殖圈舍做抵押担保,发放4000万元“鸡舍抵押贷款”,助力当地肉鸡养殖企业做大做强。这是河套农商银行继牲畜活体抵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后的又一次大胆尝试。“目前肉鸡行情不错,我想贷款扩大养殖规模,按常规贷款缺少传统抵押物,这样一来大额融资就遇到了困难。河套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创新方式,利用我们现有的鸡舍做抵押,为我们放贷4000万元,像及时雨一样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拿到大额贷款时,肉鸡养殖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实际上,用作抵押的不只是鸡舍,还包括从育种到养殖到销售的智慧农业生产线。凭借可视化的溯源管控工具、鸡舍内的智能监测站、远程可视化设备,对禽蛋生产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从而让生产数据全程上链,为金融机构提供风控依据;后续更是通过电子合同、活体检测等基础服务,助力银行成功实现信贷业务以及贷后管理低成本线上化。信贷与生产数据全程匹配,农户不用总跑腿,农商行经理也不用多次上门查点鸡舍。此外,有些金融机构还探索了依托核心企业的农村供金链信贷。一方面,动态监测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另一方面,将核心企业的信用额度“共享”给农户,让农户在应收账款额度内“共享”核心企业的信用额度和信贷优惠。举例来说,某羽绒服商家的上游是大量鸭鹅养殖户。羽绒服商家与养殖户间签署合同后,养殖户可以凭借订单,在合同供货金额内向银行融资,并以对商家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获得贷款,购买鸭苗、饲料等生产资料。商家以应付账款额度为限,提供连带保证;银行则通过供应商链(农户上游的采购链、下游的销售链)进行风控,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利农信贷发放。赋能农村融资平台进入2022年,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指导文件的发布,如何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促进科技兴农金融助农,成为许多地方的工作重点。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福建省宁德市走在了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与乡村信贷数字化探索的前沿。3月1日,“宁德市市级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在霞浦成功上线运行。霞浦县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开展融资备案公示,3月1日,首笔纯线上养殖证抵押贷款成功落地,养殖户操作融资申请花费时间不到10分钟,对接银行便在1天内完成放款到账。快速、便捷、无纸化的融资渠道,成功破解了养殖户的融资困境,让农村生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成为现实。这一平台基于数字化技术,为各类农村生产要素提供确权登记、交易流转、信息发布、产权评估、融资担保、资产处置等服务,并将陆续推出“渔排养殖贷”“菇棚贷”“茶园贷”“商标使用权贷款”“古屋贷”等50个生产要素贷款产品。两天后,该市柘荣县落地首单农村生产要素线上融资。柘荣县楮坪乡后楼村委会(以柘荣县顺荣投资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将该村160亩闲置的林地集中起来,以林权抵押的方式,通过宁德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完成了平台注册、企业实名认证、要素登记和确权、线上申请贷款等流程,整个操作过程不超过10分钟,当天就收到了授信总额200万元的“福林·碳汇贷”,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为6.98%。据了解,楮坪乡原来闲置的林地有6000余亩,因为长期没有人打理而荒芜,乘着此次“林权贷”的东风,终于能够将闲置的林地整合起来,流转给合作社等机构发展林下经济,在利用好闲置林地的同时,也为楮坪乡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目前,楮坪乡计划收储2000余亩,此次收储的160亩林地主要是流转给合作社发展黄精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同时通过合作社带动周边的困难农户就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接下来,柘荣县将充分利用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的数字化能力,对该县大量的特色非标准化生产要素(如太子参、高山白茶、剪纸等)进行登记和确权,并与当地金融机构共同创新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为当地农户获取普惠金融支持扫清流转和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激活农村发展经济活力。可以预计,未来农村生产要素的流转融资平台还将开拓出更多场景。例如将农户手中的细碎地块以收益权转让方式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云南大理州某县有此类试点项目正在开展。农户将细碎地块的收益权转让给运营公司,公司集中地块后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开发最适合该地块的经济作物耕种形式。如有必要也可将农户雇佣为“绿领工人”进行耕种管理。同时,公司将相应地块上的产出(如优质水果)提前进行销售,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家庭餐桌的直达直送。再以预售订单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农地收益权认购与运营资金补充。从收益权转让到农产品预售,再到订单抵质押,资金流、货物流全过程上区块链存证,并供投资人和消费者在移动终端实时查询,真正实现数字化管理与全流程透明。该试点推广后,或将探索出农村生产要素充分资本化、金融化的惠农之路。精准提升农民生活乡村振兴需要数字基础设施,且不仅局限于经济与金融的层面。县域与乡村政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本地“普惠金融+智慧县域平台”的进展,一方面是顺应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重要助力。通过智慧政务服务接口,县域和乡村居民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便利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生活缴费、移动政务服务、农合保险、民政服务等相互融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但能够构建和完善县域乡村的信用数据体系,还可能进一步积累数据,形成更为精准的居民信用画像,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势,为农民群体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其实,不只是政务侧数字建设能够助力金融,金融科技也能带动公共服务的进步。以河北省的“农信e缴费”服务为例,农信社创新研发了“金融+党建”“金融+物业”“金融+社保”“金融+教育”等云共享缴费平台,实现了公共事业缴费的一站式办理,切实解决了“跑腿缴费”“人工记账”等缴费难题。截至目前,“农信e缴费”共服务水务、热力、教育、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农村收费单位6000余家,位居全国省级农信机构首位。以社保为例,通过全省范围内发行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应用国密算法、非接触式读写、个人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新技术,支持线上办理百余项社保服务功能,易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均大幅提升,使得社保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黏性不断增强。除了线上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线下触须”同时不断深入。河北正在各地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此类综合体选择与农村地区农特产品商店、农村生活超市、农资销售点、卫生所、药店等人气聚集场所的特约农户开展合作。特约农户提供营业场所,通过“四大分区、八款产品、十六项服务、百余种功能”,将农户生产生活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打造集基础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小额贷款申请、保险及实物贵金属销售、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线上商城、快递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体系,打通农村金融和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四川绵竹也有相似的实践。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协调推进更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接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智能终端、“蜀信e”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渠道,打通手机话费、学费、医院挂号缴费、党费、水费、电费、燃气费等服务,并嵌入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全面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实现数字化便民政务与金融业务的闭环服务。乡村振兴要从战略落实到场景,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不可少,促进融通的金融血液不可缺。生产场景链、产权流转链、政务数据链的深入和普及,正在为金融提供数据底层和创新之机,并将为乡村经济治理提供全新的、协同的、基于数字化的优化方案。
沿农业产业链抓取数据、开展基于数字的金融风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将成为乡村经济治理的新路线。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有人说,数字已经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在乡村振兴场景下,数字金融所赋予的绝不只是“肥料”。我们甚至可以说,沿农业产业链抓取数据,开展基于数字的金融风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将成为乡村经济治理的新路线。完善农业信贷风控金融领域对中国乡村振兴数字化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从特点出发。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天气、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回款不确定性强;同时单笔金融额度较小,地理分布相对分散,传统农业信贷的管理模式在风控有效性、经济性上存在较大挑战。二是从差异出发。传统金融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传统金融在农村的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都高于城市和县域。因此急需提高服务效率,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化并被精准地送达有需要的人群。三是从现状出发。中国当前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基础,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村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可利用上述数字化的便利,降低传统金融在农村的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使金融更普惠、更利农。从以上三点来看,数字技术是缩小金融城乡差距的重要力量,其中最直接的亮点就是数字信贷。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对于一些种植户和养殖户,由于缺少银行认可的传统抵押物,虽然拥有动物资产,但无法计量确权,难以被准确估值,融资痛点尤为突出。借助数字技术,多家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模式。例如,河套农商银行创新使用养殖圈舍做抵押担保,发放4000万元“鸡舍抵押贷款”,助力当地肉鸡养殖企业做大做强。这是河套农商银行继牲畜活体抵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后的又一次大胆尝试。“目前肉鸡行情不错,我想贷款扩大养殖规模,按常规贷款缺少传统抵押物,这样一来大额融资就遇到了困难。河套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创新方式,利用我们现有的鸡舍做抵押,为我们放贷4000万元,像及时雨一样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拿到大额贷款时,肉鸡养殖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实际上,用作抵押的不只是鸡舍,还包括从育种到养殖到销售的智慧农业生产线。凭借可视化的溯源管控工具、鸡舍内的智能监测站、远程可视化设备,对禽蛋生产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从而让生产数据全程上链,为金融机构提供风控依据;后续更是通过电子合同、活体检测等基础服务,助力银行成功实现信贷业务以及贷后管理低成本线上化。信贷与生产数据全程匹配,农户不用总跑腿,农商行经理也不用多次上门查点鸡舍。此外,有些金融机构还探索了依托核心企业的农村供金链信贷。一方面,动态监测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另一方面,将核心企业的信用额度“共享”给农户,让农户在应收账款额度内“共享”核心企业的信用额度和信贷优惠。举例来说,某羽绒服商家的上游是大量鸭鹅养殖户。羽绒服商家与养殖户间签署合同后,养殖户可以凭借订单,在合同供货金额内向银行融资,并以对商家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获得贷款,购买鸭苗、饲料等生产资料。商家以应付账款额度为限,提供连带保证;银行则通过供应商链(农户上游的采购链、下游的销售链)进行风控,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利农信贷发放。赋能农村融资平台进入2022年,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指导文件的发布,如何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促进科技兴农金融助农,成为许多地方的工作重点。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福建省宁德市走在了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与乡村信贷数字化探索的前沿。3月1日,“宁德市市级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在霞浦成功上线运行。霞浦县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开展融资备案公示,3月1日,首笔纯线上养殖证抵押贷款成功落地,养殖户操作融资申请花费时间不到10分钟,对接银行便在1天内完成放款到账。快速、便捷、无纸化的融资渠道,成功破解了养殖户的融资困境,让农村生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成为现实。这一平台基于数字化技术,为各类农村生产要素提供确权登记、交易流转、信息发布、产权评估、融资担保、资产处置等服务,并将陆续推出“渔排养殖贷”“菇棚贷”“茶园贷”“商标使用权贷款”“古屋贷”等50个生产要素贷款产品。两天后,该市柘荣县落地首单农村生产要素线上融资。柘荣县楮坪乡后楼村委会(以柘荣县顺荣投资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将该村160亩闲置的林地集中起来,以林权抵押的方式,通过宁德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完成了平台注册、企业实名认证、要素登记和确权、线上申请贷款等流程,整个操作过程不超过10分钟,当天就收到了授信总额200万元的“福林·碳汇贷”,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为6.98%。据了解,楮坪乡原来闲置的林地有6000余亩,因为长期没有人打理而荒芜,乘着此次“林权贷”的东风,终于能够将闲置的林地整合起来,流转给合作社等机构发展林下经济,在利用好闲置林地的同时,也为楮坪乡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目前,楮坪乡计划收储2000余亩,此次收储的160亩林地主要是流转给合作社发展黄精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同时通过合作社带动周边的困难农户就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接下来,柘荣县将充分利用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的数字化能力,对该县大量的特色非标准化生产要素(如太子参、高山白茶、剪纸等)进行登记和确权,并与当地金融机构共同创新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为当地农户获取普惠金融支持扫清流转和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激活农村发展经济活力。可以预计,未来农村生产要素的流转融资平台还将开拓出更多场景。例如将农户手中的细碎地块以收益权转让方式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云南大理州某县有此类试点项目正在开展。农户将细碎地块的收益权转让给运营公司,公司集中地块后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开发最适合该地块的经济作物耕种形式。如有必要也可将农户雇佣为“绿领工人”进行耕种管理。同时,公司将相应地块上的产出(如优质水果)提前进行销售,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家庭餐桌的直达直送。再以预售订单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农地收益权认购与运营资金补充。从收益权转让到农产品预售,再到订单抵质押,资金流、货物流全过程上区块链存证,并供投资人和消费者在移动终端实时查询,真正实现数字化管理与全流程透明。该试点推广后,或将探索出农村生产要素充分资本化、金融化的惠农之路。精准提升农民生活乡村振兴需要数字基础设施,且不仅局限于经济与金融的层面。县域与乡村政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本地“普惠金融+智慧县域平台”的进展,一方面是顺应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重要助力。通过智慧政务服务接口,县域和乡村居民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便利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生活缴费、移动政务服务、农合保险、民政服务等相互融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但能够构建和完善县域乡村的信用数据体系,还可能进一步积累数据,形成更为精准的居民信用画像,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势,为农民群体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其实,不只是政务侧数字建设能够助力金融,金融科技也能带动公共服务的进步。以河北省的“农信e缴费”服务为例,农信社创新研发了“金融+党建”“金融+物业”“金融+社保”“金融+教育”等云共享缴费平台,实现了公共事业缴费的一站式办理,切实解决了“跑腿缴费”“人工记账”等缴费难题。截至目前,“农信e缴费”共服务水务、热力、教育、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农村收费单位6000余家,位居全国省级农信机构首位。以社保为例,通过全省范围内发行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应用国密算法、非接触式读写、个人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新技术,支持线上办理百余项社保服务功能,易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均大幅提升,使得社保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黏性不断增强。除了线上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线下触须”同时不断深入。河北正在各地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此类综合体选择与农村地区农特产品商店、农村生活超市、农资销售点、卫生所、药店等人气聚集场所的特约农户开展合作。特约农户提供营业场所,通过“四大分区、八款产品、十六项服务、百余种功能”,将农户生产生活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打造集基础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小额贷款申请、保险及实物贵金属销售、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线上商城、快递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体系,打通农村金融和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四川绵竹也有相似的实践。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协调推进更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接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智能终端、“蜀信e”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渠道,打通手机话费、学费、医院挂号缴费、党费、水费、电费、燃气费等服务,并嵌入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全面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实现数字化便民政务与金融业务的闭环服务。乡村振兴要从战略落实到场景,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不可少,促进融通的金融血液不可缺。生产场景链、产权流转链、政务数据链的深入和普及,正在为金融提供数据底层和创新之机,并将为乡村经济治理提供全新的、协同的、基于数字化的优化方案。 融资 金融 农村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