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
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原主席沈聯濤與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總幹事、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李劍閣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2上海蘇河灣峰會上的高端對話,於3月21日對外播出後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本文整理了沈聯濤在對話中的發言全文,以饗讀者。
中國資本市場還存在哪些短板?
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這三十年來走得真不容易。為什麼這麼艱巨?就是因為中國的實體經濟變化得太快,全球大環境也轉變得太快。讓資本市場服務於實體經濟,是一個漫長的道路。我們知道,美國股市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香港地區股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若評估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的表現,要看我們走過多少艱巨的風波,要看普通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監管是如何認識資本市場的。
從大的背景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面對的問題還非常大。首先,中國的金融政策很穩定,中國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並沒有借助全球資源為自己融資。因為中國是一個盈餘國家,實際上中國反過來還在向外提供融資。但是中國需要企業的動力,需要大量的直接融資,而以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市場主線是債務、是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是財政赤字。去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一年之內就增加了差不多4萬億,這是前所未有的。第二,科技股帶來了一些泡沫,但是它是對還是錯,老百姓也看不清楚,投資機構也很難評估。
所以我認為,我們在氣候變暖、人口老齡化、實體經濟科技創新、資本市場適應實體經濟轉折和大環境的波動等方面,改革仍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完全同意劍閣的看法,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中國的中小企業怎樣在獲得市場資本投資之前,先有一些直接融資推進研發與創新,以保持中國經濟就業的活力跟繁榮。
全面推行註冊制改革還存在哪些障礙?
美國在股票發行註冊制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經驗,離不開其法律和監管框架,對打擊欺詐與濫用集體訴訟制度非常嚴厲。普通投資者懷疑市場有作假的操作,可以通過法庭進行集體訴訟,進行披露,而不需要監管介入。這一點,即使在香港交易所也很難做到,它想效仿,但是集體訴訟容易被濫用,小事情也去打官司。我國改革注重的是什麼?上市人、保薦人開始認識到,操縱市場會對他們帶來嚴重的聲譽影響與法律風險。因為中國沒有集體訴訟制度,就會存在會計造假、市場操縱等案件。我認為,監管機構一定要對保薦人、主要股東、管理層、會計師的誤報、欺詐和濫用註冊程式等違法行為進行嚴懲。隨著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將理解市場的大幅波動,但無法容忍欺詐和股價操縱。
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是否會引發美股震盪?
我以前在監管部門任職時,從來不進行市場預測,因為沒人能看清危機何時降臨;危機過後,大家都是事後孔明。很明顯,現在美股估值非常高,市值已達GDP的200%。在2008年危機時,應該是到了140%的GDP,所以那次危機時美股就跌了50%,後來是量化寬鬆政策又把它推上去。
但實際上,2020年3月疫情發生以後,股市也有一個大的動盪,美聯儲注入了3萬億美金,令2020年股市反彈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如果在200%的GDP的情況下,整個股市跌了15%,財富損失就相當於GDP的30%。美國老百姓能否承擔這麼重的損失?這不但會給美國金融帶來危機,也會給全球帶來危機。
美聯儲一直拖住說加不加息,說通脹是暫時的。現在通脹已經從6.3%到了7%,拖也沒辦法拖了,所以就開始說,它們可能今年就會逐步加息。但是背後有一個財政的問題,美國國債已經達到120%的GDP,在這個情況下,每加息100基點,就將對美國財政造成很大損失,因為利息負擔被加重。
所以我個人看,美聯儲還是說得多、做得慢,想讓通脹對沖它們自己的國債。這種情況下,加上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美聯儲又要加息,可能就又有融資進入美國,搞到美元會走強。但這個走強對美國也不是一個好事,為什麼?因為美元的負債自然對應的資產也全部是美元,如果美元貶值,負債就不值這麼多錢;若是它升值,也對全球美元借債人造成巨大壓力。大家不要忘記,1997年的亞洲危機完全是美元走強導致的;2008年危機時,因歐元無法與美元形成固定匯率,歐元區也出現了危機。
所以這次美聯儲將舉步維艱,市場存在一定風險,我不知道何時爆發危機,但是我認為這次危機將遲早發生。
如何進一步推進東亞、東南亞經濟一體化?
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大陸跟香港特區的投資者,一直是從回報率、市場前景、發展動力等方面關注著中國內地市場。如您所說,中國、日本、韓國拉動了東北亞實體經濟的繁榮;幾個小龍經濟體、老虎經濟體,則帶動了東南亞的經濟活力。
但因為大家普遍關注中國國內市場,可能對東南亞國家聯盟關注不多。今年,東盟市場人口數量已達六億六千萬,GDP已經到了3.1萬億美元。這3.1萬億的GDP是什麼概念?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德國或日本。東南亞經濟潛力為什麼特別大?印尼已經三億多人口,菲律賓一億人口,越南一億人口,各國年均GDP增長都超過5%,互聯網用戶數也是領先的。預測到2030年,整個東盟人口將達七億,GDP達6.7萬億,如果把東盟看做一個國家,就相當於僅次於中國、美國跟印度,東盟排在第四位。所以東盟是中國最好的貿易投融資夥伴。
貿易、金融和人脈都是可利用的網路。因為中國跟東南亞有很強的文化聯繫,宋朝以來中國就已經開始跟南洋做貿易,當地有很多華僑、華裔,所以中國跟東盟做生意是非常簡單的。你說有什麼短板?我覺得東南亞資源多、人口比較年輕,缺乏投資。所以我認為中國可以提供大量融資,幫助開發東盟國家。在這方面,香港特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很好地發揮融資平臺的作用。我認為這個平臺可以逐步跟東盟的幾個資本市場形成網路、債券、證券等新的金融工具,將對整個中國的經濟帶來很好的前景。
世界經濟將會出現哪些變化?
從海外視角看全球趨勢,首先,新冠帶給我們的主要教訓,就是如果你不控制病毒,病毒將控制你的經濟與生活。我覺得中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你也看得到,無論海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疫情防控跟經濟方面都遭受了嚴重損失。去年還是比較樂觀,但最近世界銀行的報告開始有點悲觀,因為大家完全看不清疫情到底何時是個頭。如果樂觀估計,疫情有可能在今年完全結束,但也有很多人覺得不一定,因為在新興市場裡面,尤其像非洲、南美、南亞,疫情的問題還非常嚴重。現在歐盟和美國的疫情也還沒完全過去,同時要受到加息壓力,所以大家開始看到經濟逐漸下行。
我們回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站穩了;中國一站穩,美聯儲開閘放水,整個亞洲就開始恢復了,恢復得還很快;2008年那次危機,中國的4萬億投資成功拉動了經濟恢復。如果這次危機真的來了,還有哪個經濟體可以推動全球經濟,是個大難題。美國可以進行量化寬鬆,歐盟也可以用,但看起來只有這一個工具。所以我一直強調,這二三十年來,誰改革最快、最徹底,誰成功;誰沒改,誰倒楣。美國有量化寬鬆支持下的流動性優勢,暫時撐得住,但能撐多久,是個大問題。我個人認為,從中國的經濟模式來看,實際上中國已經是一個足夠大的經濟體系,已經不可以跟美國鬥比誰的債務增長最快。最根本的就是把我們的債換股,因為在大的風險波動情況下,最好的承受力就是低杠杆率、高資本金。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改革,關鍵在於怎麼用機構投資者來穩住零售投資者的情緒波動,因為零售投資者的資訊不對等,還有點情緒化,要麼太樂觀,要麼就太悲觀。所以,如果有理性的職業性機構投資者來穩住市場,能為中國股市帶來長期融資,給整個中小企業和國企提供低杠杆率的長期融資,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和創新科研當中。中國除了有巨大的內地市場,和強勁的出口,我認為當下綠色主題的產品和服務業潛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個人看好中國經濟復蘇,但對全球經濟情況,我還是有點保留,甚至有點悲觀。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