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實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 深圳順利完成首例創新應用測試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自深圳獲批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以來,先後已有兩批共8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以下簡稱創新監管工具)進行創新測試,涉及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微眾銀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百行征信和華為等頭部機構,涵蓋區塊鏈、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可信執行環境等新興技術,覆蓋支付、信貸融資、征信、供應鏈金融和跨境人民幣收款等金融應用場景。
其中,2021年9月,深圳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作組在組織測試機構完成自測自評和專家論證等測試評價工作後,經綜合評估,正式對外發佈深圳首個成功完成測試運行的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務”,深圳創新監管工具完成全流程閉環測試。這進一步印證了通過創新監管工具能夠有效保障金融科技創新與安全的平衡,提升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推動金融科技在守正創新道路上行穩致遠。
聚焦金融普惠 提升服務品質
記者瞭解到,納入深圳創新監管工具的多個創新應用通過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產品供給、優化信貸融資服務和增強信用服務支撐作用,使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百姓民生,推動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例如,“基於智慧風控的面向產業互聯網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專案就運用大資料、機器學習、圖深度學習技術,構建金融與商業雙維度風控模型,打造智慧風控平臺,與盡職調查、貸後管理等線下風控環節相結合,應用於面向產業互聯網的中小企業融資場景,有效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風控能力和服務效率,助力信貸業務快審快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指出,借助創新監管工具,有助於通過科技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品質與效率,為百姓提供更安全便捷、智慧高效的產品,也為市場主體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完善全面的服務。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非接觸式服務也成為金融機構的轉型方向。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正好可以解決傳統模式下申請驗證流程耗時長、手續繁瑣、來回跑路和多方開具紙質證明材料等痛點。”曾剛表示。
探索守住安全底線與鼓勵合理創新的發展之路
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啟動於2019年。當時, 為落實《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探索設計包容審慎、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劃定剛性底線、設置柔性邊界、預留充足發展空間,努力打造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並於2019年12月在北京啟動試點。
2020年4月,人民銀行官網發佈通知,表示為深入做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支援在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等6市(區)擴大試點。本次擴大試點將引導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申請創新測試,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探索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手段賦能金融“惠民利企”,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等痛點難點,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複產,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準。
業內人士表示,在深圳開展試點,可在依託深圳金融及科技優勢的同時,充分發揮深圳金融科技基礎設施作用,探索出一條既能守住安全底線,又鼓勵合理創新的金融科技監管之路,規範和引導金融科技健康有序發展,促進深圳全球金融創新中心和金融科技創新高地建設。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科技創新之都,近年來金融科技生態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創新活力不斷激發出來。”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如是評價。在他看來,通過實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能夠促進建成發展和安全、創新與規範並重的金融科技監管新模式,對更好地防控金融風險、實現金融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也將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當然,創新的前提是安全。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指出,實施金融科技監管工具,一方面為金融創新劃定了安全區,有利於激發區域金融創新的潛力,進而提升金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水準和效率,例如可以通過大資料等科技手段,降低銀行和企業間資訊不對稱性,進而助力小微企業融資。另一方面,通過強化金融創新監管,能夠監控潛在的區域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表示,下一步,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動轄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創新監管工具作用,深化金融科技行業應用指導和監管,提升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的質效,為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持續賦能。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