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國際金融研究要與時俱進
李揚:國際金融研究要與時俱進
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在國際金融的傳統研究領域——儲備貨币方面,李揚教授認爲,過去一些國際金融界讨論的老問題,諸如“人民币是否需要國際化”“多元貨币體系是否将延續”等,目前已有肯定性的共識,現在的問題是,Libra(Facebook發起的加密貨币項目)的推出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Libra 1.0版的失敗彰顯了貨币的主權特征,也就是說,在民族國家依然存在時,貨币作爲國家主權的體現不可動搖,因而直接創造所謂“超主權貨币”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Libra的2.0版推出,以尊重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币主權爲前提,但是構造了某種類似SDR的貨币籃子,且凸顯各籃子貨币的可兌換性,這就在事實上走出了一條通向超主權貨币的現實道路。簡言之,Libra的發展值得高度重視。面對全球數字貨币的發展趨勢,人民币應當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的步伐,應當加快可兌換步伐,否則可能成爲孤島。關起門來搞自己的數字貨币出路不大。
再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國際收支和國内宏觀經濟運行的協調問題。“不可能三角”代表的傳統版本在本世紀逐漸受到質疑,因爲它不能完滿解釋本世紀以來發生的若幹重大事态。值得重視的是,自21世紀以來,全球加總的國際貿易差額在下降,但是資本流動的規模卻在增加。在傳統的國際收支理論中,國際資金的流動是以實體經濟往來爲基礎的;因此,經常項目差額與資本和金融項目差額是應當自洽,應能夠彼此解釋。如今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分析。事實上,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發展本就出現了與傳統的國際收支理論不一緻的方面。在我們這裏,在長達20餘年的高速增長過程中,曾出現過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雙順差”格局。我們過去曾試圖解釋這個“不合理論”的現象,獲取了一些認識,初步的看法是,中國國内的金融市場不發達,因而需要依賴美國金融市場來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換、短期資金向長期資金的轉換、債務資金向權益資金的轉換,在這個轉換過程中,美國事實上部分地發揮了中國乃至全球中央銀行的功能。我以爲,目前全球出現的這種狀況與過去中國出現的“雙順差”異曲同工,如果過去發生在中國的事在全球範圍内重現,整個國際收支的理論就會被動搖,就有一系列的新問題需要研究。
最後,李揚教授認爲,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二次大戰後形成的以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爲支柱的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體系已經禮崩樂壞,從奧巴馬政府提出TPP開始,這個新治理體系已見雛形。現在,諸如RCEP、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一類的新型多邊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正在形成,同時,以“一帶一路”倡議爲代表的産生自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對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機制的訴求也在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們正身處其間,這個領域大有可爲。
演講最後,李揚教授表示,國際金融領域的發展對于中國的金融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大,國内金融和國際金融正日益一體化。在這大變革的時代,國際金融領域的青年學者們承擔着光榮的曆史重任。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