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金融支持“雙循環”新格局應關注四個重點
2020-12-16 10:43:00
曾剛:金融支持“雙循環”新格局應關注四個重點 來源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需要金融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優化金融供給的結構
來源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需要金融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優化金融供給的結構和效率。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國内大循環的關鍵在于擴大内需。擴大内需有兩個方向,即消費和投資。因此,在未來五年或者更長時間裏,消費和投資有哪些需要進一步支持的領域?這就是金融應當關注的重點方向。
在消費方面,消費升級是實現國内大循環的重要支撐。從國内經濟增長的構成來看,消費在GDP中的占比非常高,已經超過了60%,遠高于投資占GDP的比重,是維持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壓艙石”。所以,維持消費的可持續增長,是保持經濟适度增長的重要基礎。
消費的可持續增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持續地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就需要堅持就業優先的宏觀政策,繼續發展普惠金融,爲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持。與此同時,提高勞動收入占比。在收入增長的同時,鼓勵和規範消費金融創新,支持居民消費的可持續增長。二是加大對低收入地區(特别是農村地區)和人群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其可支配收入水平,充分釋放這部分群體的消費升級潛力。
在投資方面,重點是從以往的房地産和基礎設施投資,轉向與投資消費升級以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的領域。
一是産業金融領域的投資,支持産業升級。産業升級的核心是制造業升級,而過去一段時間,金融資源(特别是新增的銀行信貸)有相當比重被配置到了消費領域,導緻制造業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持續下行。從未來看,金融資源配置需要适度向制造業傾斜,有必要促進産業金融發展,加大對制造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方面是因爲随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制造業産能過剩情況已得到顯著扭轉,低端、無效的供給逐漸被出清。在這一背景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已步入回升區間,資金需求逐步提升,信用風險顯著下降;另一方面,中央“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标建議明确提出,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并将産業升級作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内容,也爲金融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當然,金融資源向制造業的傾斜,并不簡單是制造業貸款規模的擴張,同時也應該伴随着業務模式的創新。在産業數字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數字化的産業金融或供應鏈金融場景,這将成爲未來産業金融發展的主要路徑。
二是鄉村振興領域的投資。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裏有部分内容是和普惠金融重疊的,但也有部分内容涉及農村産業的興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方面,這會催生出大量的投資需求,也應該是未來金融業着力的重要方向。
三是綠色金融投資。“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标建議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若要實現這一目标,預計“十四五”期間會出台與之相配套的各項制度,爲綠色發展領域相關的投資創造更爲适宜的環境,包括完善政府激勵,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标準國内統一、國際接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市場等,這将爲綠色金融的發展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
四是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标建議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金融要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的發展,除了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還應該積極探索多種金融手段的結合(特别是投貸聯動),以建立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服務體系。此外,監管層面也應根據投貸聯動等金融業務模式的特征,建立起差異化的監管制度,爲科技金融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