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兼顾机制设计和风险防范
屠光绍: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兼顾机制设计和风险防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绿色金融是“十四五”期间金融发展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如何确立绿色金融体系?我认为,绿色金融不是简单地指向具体产品,或是具体行业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体系的问题。绿色金融体系对应的是绿色发展和增长体系,这个体系由多个因素和环节构成。
金融的目的,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前我提出一个“金融服务域态”的新概念,就是经济和社会有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具有不同的特征,金融服务就是根据不同领域的特征去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工具,这就形成了金融在不同领域的形态、状态,即金融域态,比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这实际上是金融资源有效利用、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和金融功能深化的体现。我认为在“十四五”期间,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有些金融域态越来越重要,其中,我觉得重点之一应该是绿色金融。
接下来,我就按照会议安排,对前面几位嘉宾的发言做个点评,主要就绿色金融体系、机制建设、基础支撑和风险防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简单谈一点感受。
绿色金融的四大特征
第一个问题,在中国如何确立绿色金融体系?也就是确立绿色金融的域态,需要我们首先认识到绿色金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第一,绿色金融具有社会性。绿色金融不是纯商业性的活动,它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属性。人人都离不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虽然社会性也需要与商业运作很好的融合,如何融合是另外的问题;但是还是需要首先认识到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第二,绿色金融具有外部性。绿色金融的社会性体现在外部性,和其他领域不一样,绿色金融的外部性特征非常明确。我们每个人都想为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甚至绿色生活贡献力量,但是由于它的外部性比较强,我做了、付出了,对别人有好处,如果大家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考虑外部性,绿色金融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绿色金融的外部性也是建立在社会性之上的特征。
第三,绿色金融具有体系性。绿色金融要发展,和其他金融域态一样,既需要在战略层面有所部署,具体涉及政府、政策等;也需要在市场层面有所安排,具体涉及参与主体和业态等,譬如刚才马骏也谈到怎样推出各类工具和产品。所以,体系性也是绿色金融的第三个特征。
第四,绿色金融也是全球性产品。绿色发展是全球的共同需求,绿色金融是全球大趋势,国际上已经在建立了一套共同的准则和标准,而且也会逐步建立起全球性的评价体系。所以,绿色金融是全球共同的课题,我们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即使做得再好如果国际不认可,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觉得国际准则在国内如何更好地运用,特别是国际先进成熟的经验方法等,以及中国和国际社会怎么互动,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推进的方面。同时,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大国,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本身就是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确立绿色金融体系,以上四大特征是首先需要理解的内容。
关注宏观核算账户体系和微观市场化机制建设
第二个问题,如何完善绿色金融机制?绿色金融发展如果缺乏有效机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机制的设立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
在宏观机制方面,核心的问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问题、政策和市场主体的问题,机制设计则不仅包括激励和约束,也包括绿色金融一整套运转的标准、评价体系等。我认为,最首要的是要针对
绿色增长、绿色发展建立起一套绿色的核算体系。过去,我们的GDP核算体系非常完善。同样,我们也应该围绕绿色GDP,建立起一套绿色核算和绿色账户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一套绿色金融的考核和评价方法。
在市场机制层面,需要理顺和健全绿色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等,其中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包括功能、定价、风险管理以及市场基础设施、法规、监管,还需要加快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等,使市场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在微观主体的运行机制层面,要求能有与绿色金融相适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我们的微观金融主体涉及信贷、保险、投资等机构。过去,这些微观主体采取业务或投资决策时,需要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考虑风险收益。我认为,现在我们也需要把绿色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导入风险收益的评价体系和框架中,才能保证微观主体的业务、投资活动真正可持续,比如,投资领域的ESG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
绿色金融的基础支撑包括信批、评价和生态三大支柱
第三个问题,如何夯实包括绿色投资在内的绿色金融的基础支撑?马骏谈到,资产所有者在投资过程中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想结合ESG目前的发展来谈几点内容。“E”代表了绿色、环境和生态领域,已经有一些基础,国内现在也在做ESG和绿色投资,但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基础恐怕还需要再夯实。
第一个基础是披露标准。目前,国内缺乏一套健全的信息披露标准体系,既反映国际成熟的理念和标准,也需要反映中国自身特点。虽然国际信息披露实践反映了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也不能简单拿来照搬;而应当考虑,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披露标准。特别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到了制度开放的新阶段,制度开放包括了规则、规制,也包括标准。我们需要一套开放的、能够跟国际对接、融合的,而且能够被国际所认可的信息披露标准体系。比如从我们目前的ESG披露情况来看,四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披露率不及30%,而且披露质量还不高。如何设计出更好的披露标准、准则和指引,未来是强制性还是引导性,都需要深入研究。但是,我觉得信息披露标准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支撑。
第二个基础是评价体系。披露了标准以后怎样进行评价,我觉得这涉及到对绿色金融包括绿色投融资一整套评价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的评价服务体系,而不是依赖于一两家机构,否则会导致很多道德风险。目前,我们也在开放引进国际比较成熟的评价机构,但还是要发展出自己的一套针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的评价体系。没有这套评价体系,我们的金融活动,包括贷款和各类投融资等,就可能受到影响和制约。该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被投资主体进行评价,包括上市公司、其他公司和相关项目。其次需要对投资主体进行评价,特别是对投资人的评价,进而引导大家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向绿色金融有更多的倾斜、更多地支持绿色发展。
第三个基础是生态环境,即如何营造有利于绿色金融、绿色投资发展的生态环境。我特别支持对不同的省市地区采取绿色发展的考核,也应该对责任投资营商环境的内容进行考核。譬如地方政府在推进责任投资过程中,具体在鼓励绿色金融和投资活动方面采取了哪些优惠政策,为推动设立评价体系营造了怎样的有利环境。只有当地形成了适合绿色金融发展的环境,金融机构和相关资源才越容易在当地聚集。我觉得一定要有这样的引导。
以上三方面都需要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支撑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风险防范需重点关注转型、技术和市场
第四个问题,如何防范绿色金融风险?现在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可能是绿色金融怎么好、怎么应该发展,这当然非常必要;但我觉得,我们也要记住,绿色金融也是金融,也具有金融的特征,也会有金融风险,在发展绿色金融的时候,同样需要关注绿色金融会带来什么风险,特别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加大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对防范金融风险作出安排。
首先是转型风险,即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风险。过去,无论是金融贷款、金融投资,还是其他的金融业务,绿色化程度(包括绿色资产、绿色业务比重)较低,今后则会越来越加大投入,但转型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业务变动,而是战略方向到发展方式、管理架构、人员素质的调整,特别是在经济驱动资源和动能转换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机构的风险?其次是技术风险。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投资、放贷活动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绿色科技,而科技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以至迭代发展,我觉得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使我们金融业务构成挑战。此外,还有特定的市场风险等。如果我们注重风险,就会使得我们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的发展能够既积极又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