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彙交易中心總裁張漪:完善銀行間市場建設的思考
中國外彙交易中心總裁張漪:完善銀行間市場建設的思考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外彙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是外灘金融峰會組委會創始成員之一。交易中心是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堅持“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求”的業務方針,以建設“全球人民币及相關産品交易主平台和定價中心”爲目标,爲銀行間外彙市場、貨币市場、債券市場等現貨及衍生産品提供發行、交易、交易後處理、信息、基準和培訓服務,承擔市場交易的日常監測、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和全國外彙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工作,爲中央銀行貨币政策操作與傳導提供支持和服務,受權發布人民币彙率中間價、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人民币參考彙率等。
在峰會召開前夕,中國外彙交易中心總裁張漪接受CF40研究部獨家專訪,就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外彙市場加速建設、科技創新賦能金融業等一系列問題分享見解。
近年來,人民币作爲交易貨币的地位大幅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彙交易中的份額顯著提高,但總體份額依然較小。在進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彙交易中的份額,優化完善人民币外彙交易工具結構方面,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未來要随着人民币可兌換和國際化程度提高,進一步完善外彙市場建設。”張漪表示。對此問題,她給出三方面思考:一是進一步發展衍生品交易,完善價格發現和彙率避險作用;二是擴大對外開放;三是加強科技賦能,創新交易機制。
張漪在采訪中分析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主要交易所的監管制度和業務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一是平台跨國化,二是産品綜合化,三是技術系統的整合,四是場外市場的透明化。對标世界領先的交易場所,未來,中國外彙交易中心需繼續加強國内外交流合作,共同推進銀行間市場開放交易生态和基礎設施合作互通,爲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助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貢獻更大力量。
以下爲專訪全文——
Q1:今年9月,根據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上海首次跻身國際金融中心前三,排名僅次于紐約和倫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您認爲其核心優勢或核心競争力是什麽?交易中心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站在新的起點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如何再出發?
上海具有較爲完備的金融要素市場。人民币金融資産種類齊全、交易活躍,在配置資源和輻射服務方面發揮着重大作用。
上海具有運行高效、安全可靠的金融基礎設施,既包括各個交易場所提供的交易平台及相關的中後台系統等“硬件”,也包括規則和制度等“軟件”。
上海堅持以人民币金融資産爲基礎的金融中心定位,發揮人民币資産發行和交易中心的獨特優勢,創新豐富人民币金融産品,滿足全球各類投資者的的投融資需求。
交易中心積極配合人民币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建設“全球人民币及相關産品交易主平台和定價中心”,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一是高質量發展銀行間市場。這些年,我們努力擴大市場參與者類型和數量、拓展市場廣度和深度,對上海建成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形成有力支撐。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1934.3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貢獻了四分之三(1454萬億元,75.2%)。銀行間市場産品體系已涵蓋利率、彙率、信用三大類近30個現貨及衍生産品,服務于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家各類型機構投資者,日均交易規模超過6萬億元。
二是以持續的産品、服務和交易機制創新,不斷提升核心競争力。近年來,我們先後發展人民币與10多個貨币的直接交易,推出X系列、C系列等标準化交易機制,開展衍生品沖銷等新型交易後服務,引進消化和自主開發新一代本外币市場交易系統,布局外彙主經紀和程序化交易業務等新業态,持續推進境内外币貨币市場建設,牽手行業上下遊,不斷推動科技創新。交易中心持續建設銀行間市場金融生态圈,增強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活力。
三是加速推進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目前,銀行間市場已形成全口徑、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截至9月末,參與銀行間外彙和本币市場的境外機構分别達到113家和3360家(隻),占各自市場投資者總數的10%和16%。同時,交易中心積極拓展和延伸海外服務,開展與國際同行的信息交流與業務合作,多渠道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力。
四是持續推進金融标準建設。銀行間市場在組織形式、信息技術、基準價格、交易規則等方面形成或制定了多項行業領先或國際領先的标準。《銀行間市場業務數據交換協議》(IMIX)等金融行業标準得到全面應用,基于IMIX開發的兩項報文由ISO 20022 RA正式注冊和發布。銀行間市場基準體系持續完善,除了人民币彙率中間價、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基準代表,我們還推動建設了境内美元利率基準體系,發布了CFETS-BOC交易型債券指數,進一步爲金融機構提供定價參考和業績比較基準。這些“上海價格”提升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争力和影響力。
今年是上海實現“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币國際地位相适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國家戰略目标的收官之年。我們承受着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也面臨着“逐步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機遇。
我們需要“通過發揮内需潛力,使國内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将再上新台階——
一是繼續服務于金融改革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大局。充分挖掘境内各類金融機構的潛力,釋放内需,豐富市場主體,夯實市場基礎。
二是繼續推進金融市場開放。創新完善産品和交易機制供給,提升對外服務能力,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投資于人民币市場。
三是以人民币資産爲基礎,突出優勢,錯位競争,加快人民币資産定價中心建設。
四是練好内功,着力優化市場基礎制度,包括信息披露、評級、市場規則的統一;衍生品市場的投資者教育和監管協調;探索金融基礎設施治理機制,适應改革發展新要求;推進境内外金融基礎設施的互通合作,支持上海金融基礎設施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業務和治理。
Q2: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明顯提速,吸引外資連續增持中國債券。下一步,債市開放還有哪些基礎設施和配套制度需要完善?交易中心在其中如何更好發揮作用?
一是各項配套制度不斷完善。推出債券通渠道資金彙兌和外彙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簡化境外機構入市流程,提升配套制度的國際兼容性與接受度。
二是交易安排不斷優化。推出直投模式下的直接交易服務(CIBM Direct RFQ),完善債券通交易機制,上線交易分倉、一攬子交易、指示性報價等功能,便利境外投資者交易結算。
三是境外機構多樣化交易需求得到滿足。延長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買賣交易時段至20:00,覆蓋了更多時區的交易需求,提供特殊結算周期交易服務,不斷爲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加高效、更高質量的市場服務。
在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相關工作推進過程中,我們也收到了部分境外投資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
一是目前大多數境外機構還不能參與債券回購業務,融資渠道較爲有限。
二是境内信用、利率衍生品有待進一步發展,境外機構難以有效利用衍生産品管理和規避風險。
三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具體安排尚未明确,不利于境外投資者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連接,買賣兩個市場交易流通的債券。
四是2018年11月7日起境外機構投資境内債券取得的利息收入暫免征收三年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但之後的稅收政策如何仍存在不确定性。
下一步,交易中心将繼續在人民銀行指導下,不斷完善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機制,适時開放債券回購等更多交易品種,大力發展利率和信用衍生品業務,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的落地,與境内外相關市場基礎設施加強合作,爲市場參與者提供更爲便捷和高效的服務。
Q3:從2007年的0.5%到2019年的4.3%,人民币在全球外彙交易中的份額顯著提高,人民币作爲交易貨币的地位也大幅提升,但總體份額依然較小。在進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彙交易中的份額,優化完善人民币外彙交易工具結構方面,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是進一步發展衍生品交易,完善價格發現和彙率避險作用。目前,彙率衍生品産品序列基本完善,成交規模占比與國際市場基本一緻,衍生品價格能較好地反映市場波動和情緒,但仍然存在市場參與主體類型單一、企業缺乏彙率風險中性意識等問題。
我們建議:首先,進一步豐富市場主體,探索在堅持實需原則的前提下放寬實需的範圍,如引導券商基金等證券投資項下需求進入銀行間外彙市場;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協調,統一簡化衍生品資質入市标準。
其次,宣傳引導财務中性理念。企業的外彙管理應當堅持服務于主業,運用外彙市場工具開展套期保值,減少押注單邊升貶值的行爲;同時,應加強政策協調,完善财務會計、稅收、企業激勵管理等配套政策,降低企業開展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的成本。
二是擴大對外開放。近年來,銀行間外彙市場對外開放度持續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人民币外彙市場境外會員數已超過110家,遍及全球六大洲40餘個國家和地區;人民币購售業務範圍從初期的經常項目擴展到“債券通”、“滬深港通”等證券投資項目,境外銀行的市場參與度不斷提升。交易中心将持續創新交易機制,推廣主經紀應用範圍,完善境外機構彙兌解決方案,同時主動、務實加強國内外合作與互聯互通機制,爲境内外市場成員帶來實在的紅利。
三是加強科技賦能,創新交易機制。交易中心高度關注金融科技發展對市場業态的影響。2018年以來,依托新一代外彙交易平台先後推出詢價點擊成交、詢價協商等機制,落地主經紀業務模式,大幅提高交易效率,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需求;同時深化交易服務創新,推出即時通訊工具(iDeal),完善信息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未來,交易中心将繼續推進金融科技的研究應用,滿足市場參與者交易全流程管理需求,完善外彙市場生态圈建設。
Q4:說到加強科技賦能,我們相信未來的金融業一定會與科技緊密結合。交易中心于2018年底成立了金融科技實驗室,目前孵化出的成果主要有哪些?在金融科技應用方面有哪些經驗和不足?
目前,實驗室已成功孵化了十餘個項目,孵化周期3-6個月,成果覆蓋策略交易、估值建模、行情發布、實時監測、信息服務、交易後服務等多個領域。
實驗室孵化的“複雜條件約束下全新撮合引擎原型”的交易全流程性能已取得10倍以上提升;與工行、中行等市場成員合作研發的程序化回測平台與仿真交易平台大幅提升了程序化交易基礎設施服務的能力;實時流處理、FPGA硬件加速等技術在實時監測、行情發布等場景下的落地驗證已實現了監測指标毫秒級響應、行情發布微秒級協議轉換;通過創新大賽孵化出的中信證券旗艦店,已成功上線,銀行間終端開放生态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
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我們對創新制度和流程設計、創新文化培育的重視。我們依據創新項目的不同特點,定制了創新孵化和創新研究項目流程,建立綠色通道,設立資源池,優化審批流程,縮短項目孵化周期,同時建立有效的準入準出與風險防範機制,加強新技術金融應用評估。
我們舉辦了第一屆銀行間市場金融科技創新大賽,吸引了來自50多家政産學研機構400餘位金融科技專業人士參與,共提交65個參賽原型項目,已有多項獲獎作品完成孵化并應用于生産。我們重視協同創新的生态圈建設,與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銀行間市場成員建立了長效協同創新機制;與境内外頭部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共研共建,做好科技選型與融合應用,推動銀行間市場垂直領域創新生态的形成。
未來,我們将加大關鍵基礎技術的研發力度,持續提升交易基礎設施的算法、算力,加強金融網絡安全的頂層設計,推進分布式架構等金融科技技術在業務連續性等應用場景的落地轉化;同時,進一步強化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切實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
Q5:外彙交易中心是我國最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之一,因此,在科技創新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尤爲重要。在這方面,外彙交易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前述金融科技實驗室是否也有一部分“沙盒”的職能?
一方面,我們爲市場成員提供了策略算法挖掘、曆史數據回測檢驗、仿真交易策略調優等一系列服務,在實戰中提升市場成員交易策略研發能力的同時也保證了策略上線前的充分打磨驗證。
另一方面,在項目孵化過程中,交易中心逐步優化程序化交易監測技術與指标體系建設,爲銀行間市場後續程序化交易的安全穩定發展打下基礎。
Q6:對标世界領先的交易場所,交易中心還存在哪些差距?未來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一是平台跨國化。許多交易平台通過建立聯盟、相互參股、系統互聯、設置國外終端以及産品挂牌等方式将業務發展國際化。
二是産品綜合化。交易所積極拓展上下遊産業鏈,包括衍生品業務、數據和信息服務、技術系統輸出和清算存管業務等。
三是技術系統的整合。由于産品創新和服務驅動,技術系統的整合和性能提升非常必要,高效的交易執行管理、多資産交易平台、場外市場電子化、穩健的交易前和交易後成本分析,是交易系統發展完善的重要方向。
四是場外市場的透明化。金融危機後,交易所順應監管機構要求,進行場外市場有組織交易形态、集中清算以及交易報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這些方面,有的是與交易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堅持的業務模式不謀而合,有的是交易中心在努力耕耘的方向,也有的是受制于各種原因暫時未能達到但仍在攻堅路上的。
國内,金融基礎設施的發展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上半年,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爲金融基礎設施規範發展進行了制度設計,開啓了金融基礎設施适度競争、統籌監管的格局,銀行間與交易所市場互聯互通也已經邁出實質一步。未來,交易中心将繼續加強國内外交流合作,共同推進銀行間市場開放交易生态和基礎設施合作互通,爲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助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貢獻更大力量。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