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嘉宾观点纷呈,揭示未来中国金融发展方向!
2021-05-24 09:07:00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嘉賓觀點紛呈,揭示未來中國金融發展方向! 來源 :道口說 5月22日,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開幕。 中國金融學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
來源 :道口說
中國金融學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IMF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等重量級嘉賓出席論壇,并就數字貨币、人民币國際化、綠色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等當前的熱點話題發表了演講。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就一些媒體的誤解作出澄清回應。
周小川指出,第一,DC/EP(數字貨币/電子支付系統)的發展主要是立足于國内支付系統的現代化,跟上數字經濟和互聯網時代的步伐,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特别是爲零售支付系統服務,其本來的設計目的和努力方向就沒有想取代美元的儲備貨币地位和國際上支付貨币的地位。第二,人民币支付系統的現代化、數字化對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提高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也不是太大的幫助。人民币國際化更多的是取決于體制、政策上的選擇,更多取決于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展,而不是取決于技術上的因素。第三,人民銀行推動的DC/EP不是想取代第三方支付的角色,彼此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第四,對可控匿名,支付系統必然要在保護隐私和反洗錢、反恐、反毒品和反跨境賭博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同時,周小川表示,支付系統現代化是隔一段時間邁一個台階,要有比較大的台階,大家才有足夠的動力去邁這個台階。對于如何看這個台階,周小川強調要抓住四個重點:一是系統的效能如何;二是成本是否能夠降低;三是系統出錯的可能性;四是系統的風險控制能力。
周小川指出,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家,貨币的地位應該提高,而且也确實有提高的潛力,技術系統會對此有影響,但不要太高估技術方面的因素。其更多的是體制和政策上的因素,同時還是一個改革開放的選擇。中國在未來改革開放的力度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大,還會做出更鮮明的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李波表示,我國的貨币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處于起步階段,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一是宏觀審慎政策的框架還不夠健全和成熟。相比已經非常成熟的貨币政策框架,宏觀審慎政策的誕生時間還比較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二是從“雙支柱”調控框架來看,金融監管架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實施好宏觀審慎政策還有貨币政策,既需要宏觀、逆周期和跨市場的視角,也需要落實到具體的監管工具上去。
關于下一步的政策建議,李波表示,一是要強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協調配合,繼續推動貨币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調控爲主向價格型調控爲主轉變,增強貨币政策操作的規則性和透明度。二是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三是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框架。建議在未來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中,進一步統籌好宏觀政策和監管政策,同時要強化審慎監管和行爲監管,落實功能監管和目标監管的要求,構建符合我國現代金融業發展特點、統籌協調、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委員肖遠企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将大幅拓展金融生産最大可能性邊界,綠色信貸将迎來巨大發展機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指出,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資1.6至3.8萬億美元。這對金融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未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都将迎來巨大發展契機。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倒逼能源結構、産業結構發生調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帶來更多新的增長點。
肖遠企認爲,應對氣候變化将會爲金融行業創造難以想象的比較空間,或将大幅外移金融生産可能性曲線點,把金融生産可能性曲線點要向外移,擴大金融長期增長的最大可能性邊界。
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指出,“十四五”時期盡管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明顯加大,但也蘊含諸多的新動能:一是傳統消費不斷擴容增質,新消費持續的湧現;二是傳統基建仍有空間,新基建需求巨大;三是産業向高級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創新成爲核心推動力;四是國際競争合作迎來新格局,區域多邊貿易蘊含新的機遇;五是綠色引擎,從全球來講,中國要做負責任的大國,必須要在綠色發展這方面有所作爲。
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培育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對此劉連舸表示,這一方面體現在銀行如何支持産業升級上。銀行作爲金融業的核心機構之一,未來确實在資源配置特别是在全球範圍内配置資源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具體要做到:一是強化對創新活動的支持;二是産業的發展需要打造全周期、差異化、多渠道的資金支持;三是加大供應鏈金融;四是進行産能的優化重組,幫助企業更好的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
另一方面,還要重視維護金融安全。在經濟社會的整個發展過程當中,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很多現象不是用傳統理論能解釋的,也不是用簡單的周期理論能解釋的。所以,形勢變化表明安全方面特别是金融方面具有傳染性,我們要對此有經驗教訓和準備。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表現出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體制遠遠落後,不能有效的提供全球公共産品。主要是從兩個維度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第一,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很快,特别是新型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現有的經濟治理機制不能體現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第二,1945年來建立的全球經濟機制,已經遠遠跟不上現在的科學、環境、技術、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才産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需要新的全球治理機制來提供全球公共産品。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表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加速上漲趨勢,市場對于過度财政刺激下美國通脹可能存在脫錨風險的擔憂進一步加劇,有關美聯儲貨币政策轉向可能提速的憂慮亦有顯現。在金融領域,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過去一年中部分發達國家向經濟注入了天量的流動性,如何把握經濟複蘇的節奏,管控好市場主體預期,協調好各國政策步調,溫和适時地退出這種非常規的貨币政策,始終是各經濟體貨币當局繞不過去的一個難題。
我國在金融抗疫中并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也沒有采用量化寬松(QE)、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這類非常規的貨币政策,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我們仍需警惕,發達國家貨币政策轉向可能對我國金融體系産生的短期沖擊。在國内經濟整體向好但邊際動能有所弱化,複蘇還不穩固、不平衡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全球資産價格通脹的變化以及可能随之而來的金融過度杠杆和金融不穩定,做好不同通脹情境下的應對準備,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預期,警惕結構性通脹上升導緻部分領域投資過熱。
我們必須利用好穩增長壓力減少的“空窗期”,加大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力度,盡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