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探路蓝色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探路蓝色经济?
来源 :海洋网
“蓝色经济”加速崛起,机遇应当如何把握?
近年,海洋经济热度持续上升,风口逐渐显现,除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推动之外,地方和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和竞逐。
这一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方热土,湾区经济自带海洋经济属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包括要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2018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高达1.93万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基础雄厚。
当前,位于珠江出海口,叠加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多重优势的广州南沙,正探寻从海洋科技产业切入,引入和布局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研发机构,如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并推动前沿创新成果在此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我国海洋经济确也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通道,连续多年增速超过整体经济增速,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占GDP比重高达9.3%。国家自然资源部也多次强调,近年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表示国家还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
“未来必须推动粤港澳三地海洋经济资源力量联动融合,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安然说,借此探索重点突破三条主线,
一是海洋科创产业,包括可燃冰开采等海洋新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等;
二是海洋高端服务业,如航运金融;
三是服务于大湾区城市群近亿人口的相关海洋产业。
做南中国海的科技服务中心
记者注意到,2018年是海洋科研机构密集布局南沙的一年。
2018年7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创建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落户南沙;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也在同年8月落地南沙;同年底,南沙正式引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C类“新一代潜航器”项目。
加之早已引入的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技力量,南沙的海洋科研资源已建成体系。
“要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必须补足科研短板。”安然对记者分析,多年来广东海洋经济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短板,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这也是南沙发展海洋科技为何要从引进科研机构入手的重要原因。
受访专家都认为,按照“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是迅速培育和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的一条捷径。
安然在2015年调研南沙基本情况时就发现,南沙在发展海洋科技产业时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彼时自贸区刚建立,南沙的城市形态还未形成,这里有土地资源和深水码头优势,如果做好基础工程和配套环境,肯定能够吸引来大批的科研人员。”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随着南沙城市配套与基础设施完善,南沙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海洋产值一度创造了年均增速17%以上的成绩。
民盟南沙区基层委员会在2017年做的一项调研显示,2014年底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甫一设立,旋即吸引了一批海洋科研机构,包括广东深蓝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南沙中山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等。
就在这场论坛即将启动的数日前,南沙的海洋科技产业再次迎来了利好消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其印发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经济”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广州南沙在其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按照国家海洋局对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的批示,南沙要重点做好“两区两平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海洋科技人才汇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
南沙海洋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到2020年,南沙海洋产业总产值有望超千亿元。
“南沙处于整个南中国沿海经济带最核心的位置,自然会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才与机构,未来一定会成为对外输出技术与成果的公共平台。”在安然看来,南沙未来不单单是要服务于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更要做南中国海的科技服务中心。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