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论坛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0-11-16 15:42:00
11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承办的“金融科技创新论坛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科技赋能与普惠前沿”为主题。
来源:IMI财经观察
11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承办的“金融科技创新论坛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科技赋能与普惠前沿”为主题。
IMI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担任本次会议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李勇进分别代主办方致辞。
庄毓敏表示这次论坛围绕科技赋能与普惠前沿展开,旨在深入讨论金融科技创新理论、监管创新模式等等前沿问题,认为我国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金融科技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李勇进对参会人员表示了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表示,中信证券是证券行业金融科技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搜索,他体会到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一脉相承,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数据要素成为政策制定和业务发展中的关键关节;科技为金融赋能,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金融科技的全面应用,推动金融机构进行效率提升。同时金融科技发展亦对金融机构管理和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核心技术有更高要求,对打造可信数字环境有更高要求。最后,李勇进祝愿会议圆满成功,为参会人员提供一个思想碰撞,智慧交互的平台,为中国金融科技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吴晓求提出了金融体系的打造。第一,金融功能的结构性变化只能通过市场化完成。无论是市场化改革还是科技重构、金融开放,会不会让金融功能得到改善是思考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视角。第二,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需要通过科技来完成。金融服务业的扩大和金融效率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更多地还是要通过金融和科技的结合产生新的金融业态,这样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金融业态创新需要把握两个重要趋势,一是降低对资本的要求,对资本的依赖超过商业银行的金融业态创新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二是通过科技的途径进行,这是进行金融创新的两个基本着眼点。第三,高度警惕金融风险。所有的金融创新、金融技术、金融科技都有风险,如何进行风险对冲是管控风险的一个基本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谭松涛主持主题演讲一:数字金融理论依据与监管创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王忠民从监管的视角,讨论了近期一些重要的数字监管案例,比如蚂蚁集团的暂缓上市,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这样的企业如何估值,它们的估值是否可以持续。对于高估值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正式上市后如果发生波动,对估值产生的影响需要评估。他认为对于监管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在注册制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防止在上市后信息披露情况变化,给二级市场投资人带来损失。很多人提到“监管沙盒”,实际上很多创新的产品是难以在沙盒中产生的。当新的产品、新的业态产生时,很有可能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速度会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数字化时代的监管需要建立云平台,与业界机构实现数据的互通,从而实现完善的智能监管。
陈道富认为数据和技术本身并没有价值和力量,后者是在使用中被赋予的和显现的。数字金融实际上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后,形成了新的业态,业务和模式,是金融的再造。金融的机构、业务和市场的边界、形态发生巨大变化,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更突出,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开始隐于日常生产生活中,数据和规则开始成为推动金融演化的关键因素。金融风险的形态和传导也出现重大改变,非线性和自我实现特征更明显。
数字金融能带来如此变化,一是边际成本大幅降低,包括触达,处理和操作成本。二是降低甚至消除信息不对称,广泛利用人类己有的研究成果。三是内嵌到生产生活,参与人的认知和行为过程,出现强的反身性特征,传统熟人社会的治理方式获得了现代化表达。
数字金融将现实世界映射到数字空间,极大降低了配对和处理成本。现实与数字的接口,以及数字空间的处理,是其中的关键节点。金融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在时空上的再配置。金融监管则是平衡再配置过程中的各主体权利义务和能力的平衡。面对金融的技术重构和更复杂的市场化的生命系统,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可能需更谦卑,更多提升和改变自己。
杨涛表示,我国逐渐从过去依赖人口等要素驱动型发展,转向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数字化变革改变了经济体的产业组织、社会分工、宏观运行。尤其目前大量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程度不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金融的发展史就是科技发展的过程,目前全球主要的金融科技中心各具特色,在规模上已有长足的发展。金融科技在战略层面得到各国高度重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大幅扩张,到问题爆发,监管加强的过程。从前期已经公示的“监管沙盒”项目来看,金融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一是着力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范围,探索跨界合作;三是聚焦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四是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五是加强金融服务风控力度。
当前中国金融行业整体处于信息化末期、移动化成熟期、开放化成长期、智能化探索期,传统监管模式已经无法完全覆盖目前的金融业务。
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肖斐斐担任主题演讲II:科技金融业务模式与实践经验的主持人,光大银行总行副行长杨兵兵,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科技官马智涛,通付盾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德嘉,度小满首席架构师、区块链负责人李丰发表演讲。
杨兵兵表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远景包括随时随地、知我所需、量身定制:一是随时随地:最大限度拓展金融服务覆盖范围,通过移动服务、开放经营、生态合作等模式提高业务便捷性。二是知我所需:通过大数据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具体实践上需要积累数据资产、优化数据处理和分析、完善数据治理。三是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从通用模式走向定制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海量产品与智能推荐、垂直场景与敏捷创新、科技服务与专属金融产品。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线上经营体系不完善、数据支持能力待提升、敏捷创新思维需强化、短期和长期目标难平衡等。
光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实践模式:通过智能服务“铁三角”实现“随时随地”、通过大数据助力“知我所需”、通过创新应用实现“量身定制”。
马智涛说道数字银行之“道”: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的巨大需求是数字银行发展的重要机遇,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银行的历史使命,再具体的服务对象上包括小微企业、农民、残疾人等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客群。
数字银行之“术”:开放银行。相对于传统业务,互联网银行的单客户贡献较低,例如:微众银行“微粒贷”的客户中77%为非白领,超过70%利息收入小于100元人民币,笔均贷款规模不到8000元。通过拥抱开放银行,服务长尾客群,有助于更好地实践普惠金融。
数字银行之“器”:金融科技。支持普惠金融的开放银行能力包括敏捷的产品投放能力、低IT运维成本以及支持高并发交易量。微众银行始终重视科技投入,实现领先的科技能力,涵盖的金融科技组件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
数字银行之“用”:实践成果。通过科技的运用,能够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方便获取、成本可负担、贴心合意以及商业可持续。
汪德嘉认为数字风控是数字金融的核心。移动互联网与5G的普及,使风控要素已经从低纬、低频、低可信的“业务数据”变为高纬、高频、高可信的“行为数据”,风控的方法论已经出现了代际跃升。面对海量数据的高频轰炸,依赖于原有的云端实时风控显然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终端风控+管道风控+云端风控”三位一体,构建立体式的风控防御体系,由实时风控为主转变为风险预警为主。
通付盾针对数字化转型中,数字虚拟网点终端安全、运营安全、业务安全的APP风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APP风控防控项目入选央行苏州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监管沙盒”。该项目应用于手机银行(理财、收付款、货款等)、服务三农电商平台,更好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助力疏解“三农电商平台产销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李丰提出科技对金融的提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现有提升,在现有模式下的阶段性提升,也就是降本增效。二是现有空白,填补现有模式无法处理的空白。三是开疆拓土,探索开拓全新的领域。
从金融科技的演进方向来看,主要包含几个阶段。首先是针对现有模式的提升,也就是数字化。第二是从现有提升向现有空白演进,我们称之为数智化。第三是针对未来的开疆拓土,也就是数字金融的技术。
在数据的数字化向资产化演进的过程中,所有权归属、价值发掘和使用授权、价值归属、安全的保管与保护等要素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数字化场景的快速发挥发展,场景也将带来新型金融需求。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与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和中信证券研究部联合发布了《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之数据要素与金融科技创新》。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时代的海量客户、海量场景和海量数据高度融合,逐渐演绎为支付科技、信贷科技和理财科技等新兴金融模式,但同时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质效、促进金融科技行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保护金融科技用户和消费者权益,报告指出四点,第一,金融科技是科技对金融赋能带来的效率提升;第二,支付科技业务发展,促进资金流转,沉淀入口数据;第三,信贷科技行业发展,反映了从信用数据到数据信用的过程;第四,理财科技行业发展,拓展长尾用户财富产品,提升机构资产配置能力。报告另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快数据治理规则的顶层设计;第二,加快金融科技领域数据治理规则设计;第三,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创设的高层次季度论坛,力邀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纵论货币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以期为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鉴之策。目前,该论坛已成为货币金融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享有盛誉。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