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
2020-09-17 12:51:00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 支付之家网 9月15日下午,《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发布暨国际化视角下的支付创新与发展闭门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
支付之家网
9月15日下午,《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发布暨国际化视角下的支付创新与发展闭门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联合主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作为支持单位,Visa公司和中国银联协办,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共同承办。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开场致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昀担任主持人。
温信祥以“加快现代支付体系建设,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现代支付体系是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在畅通双循环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是畅通资金循环渠道,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效率;三是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和民生改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我国支付体系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支付大国迈向支付强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其次,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支付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际环境看,支付体系国际竞争加剧,与全球化逆流挑战并存。跨境支付加速发展,全球科技巨头“跨界”进军支付领域,我国移动支付领先地位面临挑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给支付体系开放发展带来很大不确定性。从国内环境看,支付体系还存在“痛点”和“堵点”。支付市场供给结构失衡,“数字鸿沟”日益显现,中小微企业个性化支付需求覆盖还不足,跨境支付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支付便捷性与安全性尚需平衡,个人数据保护有待加强。
最后,推动支付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推进支付领域深层次改革,着力增强支付供给成效,提升服务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推进支付体系更高水平开放,坚决服从扩大对外开放大局,以支付市场开放为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支付体系国际竞争力和融入全球能力,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三是维护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为畅通双循环提供坚实保障,积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模型,增强对支付的监管效能。
杨 涛 CFT50学术委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杨涛结合自己多年的支付研究经历,围绕支付行业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一个关键词是“技术”。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支付技术,尤其是零售支付、移动支付工具都是创新的前沿和代表。支付领域首先表现出最突出的技术特色,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互联技术、安全技术等。从技术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创新在技术层面体现出的差异性,特别是支付领域与其他金融新业务、新功能的差异。
第二个关键词是“经济”。在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无论是产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还是B端生态环境的重新梳理,又或者是新基建、新消费等新经济概念,都可以和支付有效联合起来。因此未来关于支付清算的研究,需要跳出“消费”这一固有领域,进一步拓展到整个经济产业发展层面。
第三个关键词是“金融”。支付行业不仅是一个通道,而且日益成为商业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给
金融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智能投顾、智能投研、保险科技、银行科技、数字货币等各个金融领域,支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关键词是“安全”。支付安全问题既需要从行业层面、从消费者保护层面来予以关注,也需要从系统性层面、从金融稳定层面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如支付基础设施究竟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展?如何与网络式、平台式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联合起来?如何应对支付行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如何考虑支付行业的风险与安全边界问题?等等。
最后,杨涛认为当前关于支付清算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制约,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是学术基础层面,要有稳定的团队扎扎实实地进行理论研究;二是实证分析层面,局限于支付领域业务特征,在数据获取、实践案例剖析等方面都有一定难度。
随后,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马国光、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陈雷代表支持单位和协办方发言。
马国光结合协会实际工作对支付创新及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首先,疫情冲击下支付创新步伐加快,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支付产业顺应非接触趋势,全面推动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在加快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一是发挥移动支付优势,加快无感支付、自助支付等非接触方式在国内进一步普及;二是发挥支付业务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保障;三是网络支付向县域和农村地区下沉,用户非接触支付习惯不断强化;四是在全球疫情高发和蔓延态势下,海外数字支付需求不断提升。
其次,支付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支付产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支付业务合规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面临风险升级、技术创新和监管差异等因素持续冲击;二是产业发展中头部机构优势不断强化、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叠加、交叉型风险传染等问题不容忽视。三是中小银行受金融科技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支付业务发展和创新能力不足,金融科技正在颠覆中小银行传统盈利、管理与服务模式;四是中小支付机构受制于自身规模和市场结构,公平参与市场的机会和能力不足,生存空间日趋狭窄,盈利困难,而且转型发展难度大。
最后,充分发挥行业治理能力,促进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守监管底线,强化自律意识,突出风险防范,提升业务经营合规性;二是应推动构建公平公正的支付市场环境,为中小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平等参与机会,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三是要把握发展新机遇,加快发展国内国外支付产业新格局,主动融入全球支付价值链条,参与全球电子支付和非接触支付布局,发挥我国支付产业在全球的作用和贡献。
于雪莉表示新冠疫情给全球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使企业和个人朝着数字优先和无接触支付迈出了一大步。面对新的商业趋势,Visa将借助我们全球的商业网络连接世界,进一步开放网络、汇聚能力、创建生态,帮助企业和个人实现资金在全球范围随时随地的安全流动,成为可信赖的商业引擎。
陈雷对国际化视角下支付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国支付产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国际发展水平,科技持续赋能,持续创新,数字化支付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年在新冠疫情特殊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强韧性,移动支付对于隔离条件下的消费和物流产生强有力的支撑。支付清算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始终走在先进技术应用最前线,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科技率先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探索,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层面与支付服务发生了比较强的化学反应,并带动产业的升级,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典范。科技使支付无处不在,也推动支付迈向智能化,并驱动了数据价值释放。
其次,开放合作是支付创新的关键,应该鼓励开放合作商业模式,避免市场过度集中对创新的抑制。一是积极构建以开放平台为核心的合作新生态,技术能力较强的机构通过构建开放平台聚拢合作伙伴,在扩展自身市场边界的同时也使更多参与者以更低成本、更灵活方式接入技术服务,有利于驱动产业整体创新;二是鼓励各方通过有序的良性商业合作实现支付创新,从过去传统竞争关系逐渐走向竞合,实现业务场景和技术能力的拓展;三是关注市场过度集中对产业创新的不利影响,市场参与方和监管机构需要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合理的商业模式以及进一步规范相关政策,以防市场过度集中对产业创新的削弱。
此外,数据是支付创新的重要生产要素,积极构建安全、有序、开放的数据应用与合作机制。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国内支付产业应该积极探索运用数据的应用与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数据价值促进产业创新。一方面,规范和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建立国内支付机构与清算机构间的数据交互规范,营造良好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探索构建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数据融合合作机制、共享机制,隐私技术能够在不透露详细数据前提下满足各方共同开展模型训练的需求,是隐私安全保护前提下构建数据合作共享机制的一个可行途径。还可以结合未来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利用隐私计算技术,促进包括头部机构在内的各类机构共享数据价值,防范数据过度集中给产业创新的抑制。
最后,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潜力,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推进国际化支付的发展。疫情也在推动着境外市场支付习惯向线上无接触方式转变,国内支付机构应当密切关注疫情对境外支付市场,尤其是欠发达市场的影响,以业务、技术和资本的合作形式积极开拓境外合作伙伴,形成良性的竞合关系。
在《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内容发布环节,作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程炼对《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进行了概要介绍,并基于最新的支付数据对新冠疫情经济冲击的结构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程 炼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
程炼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发现了支付系统数据与诸多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但由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运行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的内生性,很难对于上述相关关系的稳健性和决定机制作出准确的判断,此次新冠疫情作为典型的外生冲击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这一认识的深入又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分析疫情经济冲击的效应和特征。
在2020年,新冠疫情给我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在支付系统数据中也得到了反映。非现金支付工具金额和支付系统业务金额同比增长率都在第一季度出现了显著下挫,其中非现金支付工具金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不过在第二季度,上述数据都随着GDP增长率而大幅回升。从动态上看,支付系统业务金额与实体经济而非价格水平有着更强的同步性,但对于疫情冲击的反应幅度要低于实体经济,而呈现出更强的惯性。与2007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在此次新冠疫情冲击中支付业务金额的波动基本与实体经济保持了同步,未呈现前次危机的领先特征。与此同时,在2020年第一第二季度,支付金额与GDP比值增长率的季节模式与平时保持了一致,没有出现2008年的失调状况。支付系统动态的上述差异一方面体现了金融冲击与实体经济冲击的不同效应,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及其与金融体系的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也使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有了更多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支付数据在GDP增长率上表现出的同步性,支付系统业务与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疫情期间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在2020年第二季度,价格水平的走向与相关支付指标的变动出现了严重的背离。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需要关注疫情冲击在需求端的效应,在宏观经济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可能发生脱钩的情况下,以名义变量为目标的危机干预政策的效果会面临更大挑战。
圆桌研讨环节,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周莉萍主持,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现代支付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马颖,网联清算战略发展部、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巢湛,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蚂蚁集团研究院研究总监冯佳琦,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华等支付清算领域的学界代表及行业专家,围绕国际化视角下的支付创新与发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马 颖 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现代支付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马颖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谈了个人对于支付研究和国际视角下支付创新与发展展望的两点思考:
一是她认为支付研究是广义支付的研究,是全景化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支付是金融的底层应用与支持,同时行业发展又具有较强的创新驱动特征,其广泛性、基础性、应用性使得研究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各层次展开,聚焦全景化多视角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支付创新与发展的贡献是功不可没。广义的支付是包含了支付、清算、结算前中后端,近年来处于前端的狭义支付在科技支持下提升了市场主体的竞争性和服务效率,提供了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但其业务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往往不是在于科技发展应用的效率、可行性、投入成本等因素,而是在于技术创新原有交易改变后对清算结算渠道影响的制度框架下的预期以及产生相关的延伸如数据、结构等的挑战。如果支付研究仅限于狭义的支付角度出发,只重视支付前端,忽略中后端清算、结算的研究,无法全景地支持支付清算领域的系统发展。她认为制度、科技和人是构建支付生态体系不可分割的三要素,研究需是在支付生态体系框架下对这三要素发挥作用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宏观大背景变与不变中迎接挑战都是不断变化的思考,建议支付的研究走出微观视野宽,走进中观见高山,对于支付生态发展走向宏观风扬帆。
二是关于国际视角下支付创新与发展的展望,她认为支付的国际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是借鉴、融入、沟通、协调、趋同、共进的循序渐进过程,尊重国际惯例规则,发出本土声音,协商共进,在变与不变的新环境下把握开放的节奏,由扩大开放的重点从要素性开放逐步转向制度性开放。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球性基础设施布局、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环境和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监管规则为抓手,推进全球支付产业发展。她建议挖掘存量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潜力,支持做大做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支持国内卡组织拓展境外受理网络等;提升增量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布局,争取国家战略支持,吸引新型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机构,加大对国际性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的吸收力度,提供高效联动的系统性支持;有效构建相应的学科体系与政策咨询体系,培育中国自主支付技术研发机构;在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环境中从信用、法律、会计、反洗钱、税收等着手,同时推进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与全球主要监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支持加快支付研究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支付产业标技术准国际化等;特别是提出建立支付人才全球流动共享机制,吸引国际支付人才,推动本土人才走出去,相互交流和沟通,形成全球支付产业人才与全球性支付行业机构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支付国际化。
巢 湛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业务管理部负责人
巢湛主要从两方面对新形势下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分享。
一方面,疫情推动全球移动支付迎来新风口。随着“非接触式”支付防疫优势进一步突显,移动支付或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普及。国内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持续下沉;各国支付方式快速转型,移动支付成为新的“全球风口”。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支付的区域性整合趋势愈加明显,也为国际国内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有益契机。
另一方面,支付清算组织在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发挥了金融基础设施重要作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国内方面,疫情发生以来,网联做好市场主体各类线上商业大促支持保障,支撑消费扩容提质。同时,网联积极开展创新业务,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效率,构建行业公平竞争环境。国际方面,网联发展跨境条码支付业务,优化港澳地区居民在内地的移动支付体验,助推形成国际循环。
杜晓宇首先总结了近期国际支付行业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世界各国对移动支付的重视程度明显比以往加强,国际组织出台了数字现金发展报告,世界各国、央行、监管当局高度重视数字支付的发展,发挥移动支付抗击疫情的作用。二是国际大型科技企业和支付机构越来越重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并将其作为自己非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三是国际支付标准正在制定进程加快,条码支付、跨境支付等标准正在制定或探讨中。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支付行业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支付行业顶层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如鼓励支付机构更好地走出去,支持支付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支付机构积极面对国际竞争等等;二是疫情期间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支付行业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行业发展,增加了行业活力,降低了行业负担,可以考虑转化为长期政策并进一步探讨降低行业成本的政策措施落地;三是关于落实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方式降低成本的要求,需要商业银行、清算机构等金融机构一起共同努力;四是在高水平发展双向开放的形势下,保持竞争中性的原则,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务必要保持中立的角色;五是需要研究加大跨境支付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方便外国人在中国使用移动支付。
冯佳琦结合蚂蚁集团实践对支付行业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支付行业是金融业务中与科技最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在支付上的应用不仅解决效率和成本问题,还解决信用问题。20世纪70年代SWIFT诞生之后,全球跨境支付进步空间非常小,而区块链技术有助于解决信用问题,助推跨境支付发展。科技带来的问题也要积极应对,如数据隐私、数字鸿沟等问题,解决的措施不是把科技禁掉,而是通过全行业解决和完善。
疫情诞生了很多新的服务。过去几年中国小微企业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型,包括无接触贷款、小程序营销、外卖等,支持了小微企业快速走出疫情。疫情之下全球信用卡业务受到一些冲击,但是电子应用、二维码等支付方式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移动支付是中国小微商家和消费者走出的一小步,却是全球数字支付发展的一大步。
疫情给金融科技研究带来重要参考价值,过去金融科技被质疑能否经历完整周期,今天有许多研究在论证。进一步深入研究支付产业定价、支付竞争、数据流通等问题。
程华主要对《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应当跳出中国的支付清算框架,在一个更广泛视野下研究全球支付清算的发展变革,并形成相关的全球研究报告。从国外支付清算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监管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一些参考,进而推动我国支付监管政策的变化。二是《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作为年度系列报告,一些研究应当具有持续性,如增加本年度监管政策方面的大事记,增加针对C端消费者和B端机构的调研分析报告等。
周莉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最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周莉萍对各位嘉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表示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增加关于支付清算的实证研究,同时积极跟踪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战略,在未来推出更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成果,为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同时积极献言献策,推动整个支付行业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